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界面新闻的“儿童剧本杀”不是好生意,不能以学科类培训逻辑“杀入”剧本杀经营,如果您对“儿童剧本杀”不是好生意,不能以学科类培训逻辑“杀入”剧本杀经营感兴趣,请往下看。
文/熊丙奇
因一名感染者行动轨迹的通报,“儿童剧本杀”浮出水面。传闻称这家剧本杀馆的剧本设计为学而思语文组,主持人为前学而思名师,在打着剧本杀的名义在地下补习。
当晚,学而思培优官方微博发布辟谣声明,表示该剧本杀馆与学而思没有任何关系。
“虽然学而思辟谣了,但儿童剧本杀是教培转型的一个很好的方向。”前学而思员工对深响表示,他今年五月从学而思离职后加入一家儿童书店连锁品牌,儿童剧本杀是书店新开发的一项增收业务线。
在该员工看来:“儿童剧本杀和教育行业的逻辑一样,含招生、运营、交付、服务,教培机构也有场地、生源优势。”
教培机构转型进入儿童剧本杀领域,真是一个好方向吗?
儿童剧本杀属于正在兴起的儿童娱乐、游戏活动,这当然可以成为教培机构或从业人员转型的选择,但如果以之前学科类培训的逻辑来运行儿童剧本杀,希望尽快做大儿童剧本杀的生意,则可能成为“镜花水月”。
儿童剧本杀的学科类培训经营逻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向客户(家长),宣传剧本杀对孩子的阅读、思维、交往、表达等能力的培养提升作用,刺激家长的需求,扩大剧本杀市场,如果孩子每周双休日都来玩剧本杀,一场活动就赚十个学生的钱,生意会相当火爆。
这一运营思维看上去符合市场逻辑。但“双减”前,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存在的严重问题,就是机构通过焦虑营销方式,刺激家长的培训需求,把本属于少部分学生差异化选择的校外培训,演变为“全民培训”,增加家长的焦虑与学生的学业负担。
以这种运营逻辑“培育”儿童剧本杀市场,是想把小众的儿童剧本杀娱乐、游戏,变为所有儿童都热衷参与的娱乐和游戏活动。机构能否有效教育家长都接受儿童剧本杀仍存疑,即使“成功”教育家长,把儿童剧本杀变为风靡的儿童娱乐与游戏,恐怕也会出现行业发展的巨大问题。
针对儿童剧本杀,中国有关监管部门已经出台相关监管措施。
今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从内容管理、未成年人保护、安全生产等五个方面,强化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主体责任,明确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在全国范围将“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剧本娱乐经营场所新业态纳入管理。
最近,成都市文广旅局等部门联合制定《成都市促进剧本娱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办法 ( 试行 ) 》要求,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使用的剧本脚本应当设置适龄提示,标明适龄范围;设置的场景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应当在显著位置予以提示,并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如果儿童剧本杀进一步加大营销力度,“吸引”更多儿童参与,有关监管措施会更严。
二是,把学科类培训包装为儿童剧本杀,实为小班课,由老师对学生上语文、英语或数学课,儿童剧本杀的场景有利于对这类学科培训进行掩护。
这就不是搞儿童剧本杀经营,而是进行隐性、变异学科类培训。
对于隐性、变异的学科类培训,教育部早就明确要从严监管。由于儿童剧本杀大多在线下实体店进行,因此,监管部门的查处难度会比转入家庭、社区的地下培训要低得多。这种违规经营很难长久。
“双减”之后,教培机构或人员转型继续做有关儿童青少年的业务,必须从根本上摈弃之前的学科类培训逻辑,不能再把已经失败的学科类培训逻辑用到转型后的业务中。
因此,转型做有关儿童青少年的业务,要从如何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出发,清晰定位行业的发展,理清经营思路。只有经营逻辑与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育人逻辑一致,业务才能健康发展。
好了,关于“儿童剧本杀”不是好生意,不能以学科类培训逻辑“杀入”剧本杀经营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