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极客公园的一天卖出 1200 万,AR 眼镜怎么就「火」了?,如果您对一天卖出 1200 万,AR 眼镜怎么就「火」了?感兴趣,请往下看。
摘要
相比于高举高打,保持「接地气」,反而可能是 AR 成功的正确路径。
接近 10 年前的 2013 年,Facebook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以 3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Oculus VR,掀起了之后几年火热的 VR 浪潮。现在正火的「元宇宙」,当时还叫「超元域」。
当时,硅谷巨头的焦点,其实并不是做到最好也就是「游戏主机」规模的 VR,而是更「普世」的 AR——在不屏蔽现实的情况下,还能让用户看到虚拟物体。
当时,Magic Leap 在没有原型机的情况下,从谷歌、阿里等巨头手中拿下 27 亿美元融资;老牌公司微软推出混合现实头显 HoloLens,将所有传感器集成到一个头盔之上,看起来炫酷无比。
但事与愿违,和 VR 一样,AR 在 2017 年之后陷入低潮期。不论是 Magic Leap 还是 HoloLens,都只能在 B 端求生存。
和时尚一样,科技也有轮回——今年,在「元宇宙」已经热度稍降的情况下,AR 眼镜产品竟然重回大众视线。
根据最新数据,国内 AR 公司 Nreal 刚刚发布的两款 AR 眼镜产品,一天之内就卖出了 1200 万元,创下新纪录。
AR 眼镜,怎么又火了?
重回风口
1854 年 10 月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军第 93 萨瑟兰苏格兰高地团,以排成一排的队列,顶住了俄罗斯骑兵的冲锋。英国战士的红衣,启发战地记者留下了「细红线」(Thin Red Line)神话。
曾经将这条红线带到锤子手机上的老罗,也在近期以该名称注册了新公司,并且直言不讳,这次要进军的是 AR/VR 领域,并且很可能还是软硬都做,「最次也能做成 OPPO、vivo 档次」。
罗老师的想法,和老搭档吴德周不谋而合,也选择在同一领域进行创业。
这个名单上,还有更多名字和公司。这些连续创业大佬,以及消费电子巨头的入局不是偶然,他们看到的是,AR 头显行业,似乎距离「iPhone 时刻」已经越来越近。
传闻中的苹果 AR 头显|Apple InsideriPhone 的创造者,始终被认为拥有「定义赛道」能力的苹果公司,近一年关于其 AR 头显的消息不绝于耳。最新的一则,是其头显可能被命名为「Reality One」,感觉非常「玩家一号」,也暗合了其混合现实系统「RealityOS」的传闻。
更令人欣喜的消息来自市场端:8 月 27 日 AR 公司 Nreal 在国内正式发售 Nreal Air 和 Nreal X 两款 AR 眼镜,一天之内在天猫电商平台卖出了 1200 万元的成绩,创下了天猫平台 XR 品类(VR/AR)单日销售额历史纪录,单日销量/销售额超天猫平台过去 60 天 VR/AR 智能眼镜品类总和。
AR 在国内市场重回风口,其中可能有一部分「元宇宙」的功劳,但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中国公司,对 AR 的真正「落地」,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AR 「贴地飞行」
2012 年,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在一个慈善晚宴上首次秀出尚在原型阶段的谷歌智能眼镜 Google Glass,从某种意义上开启了近十年来的 AR 大幕。
如果不是因为粉丝们过于「发烧」,谷歌智能眼镜的前景本来很好,最后却因为大众对于隐私暴露的敏感,含恨推出消费级市场。
接棒的 Magic Leap 和 微软 HoloLens,目标和谷歌完全不同,以「下一代计算平台」的架势高举高打,把尚不成熟的光波导、手势识别等技术一股脑塞进一个几百克重的头显之中。
尴尬的事情是,集合了众多功能后,头显尺寸和重量不可控,导致 AR 头显重量和 VR 头显类似,佩戴非常不舒服;同时,由于使用了各种尚不成熟的技术,使得产品成本飞升,最终单价做到 2 万元以上,彻底无缘 C 端市场。
而真正的消费级产品,从来都是平衡的产物。
Nreal Air 主打轻薄时尚,和普通墨镜十分相似|Nreal这次在国内市场重新火热起来的产品,从形式上主打轻薄,最大程度压缩机器尺寸和重量,更易佩戴;在功能上,抛弃过多尚不成熟的先进技术,主打「随身巨幕」,一方面让用户更易了解机器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海量 2D 和 3D 内容。
以 Nreal Air 为例,一款非常接近普通墨镜的外形的 AR 眼镜,整机做到了 79g 的重量,即便还不能做到普通眼镜的形态,但已经是目前 AR 眼镜产品里最轻的之一。在眼镜中,采用具有「自发光」特点的 Sony Micro OLED 屏幕,利用有机材料涂层在电流下发光。更高的发光效率、几乎为 0 的灰度,让显示色彩更加自然真实。在佩戴的眼舒适上,Nreal 也采用了极高的标准,同时拿到德国 TUV 莱茵的低蓝光、无频闪、Eye Comfort 三项认证。
通过线缆、或者适配器连接上手机、平板或者电脑,用户可以在眼前投射出的等效 130 英寸的「浮屏」上观看长短视频,甚至写文档、浏览网页。如果你想的话,甚至可以直接躺在床上欣赏大片,再也不怕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砸在脸上。
同时,这款眼镜的定价精准地定在了 2500 元以内,这个接近终端游戏主机和投影仪的价格区间,让喜欢尝鲜的年轻用户无负担购买。而另一款眼镜 Nreal X 定价 4299 元,真正利用技术把全面比肩企业级 AR 头显的全功能 AR 眼镜做到了「眼镜」形态和消费级价格。相比于此前动辄两万元以上的 AR 头显,Nreal 的两款眼镜有着天壤之别。
正因为有了这样不同于硅谷的产品思路和打法,国产 AR 眼镜迎来了一次新高潮。
中国公司,抢跑下一代平台
2007 年,乔布斯从口袋里掏出的 iPhone,拉开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大幕。
现在,人们依然遵循惯性,期待着传说中的苹果 AR 眼镜,能够正式定义出一个赛道。不过,在人们已经对「下一代计算平台」有所期待的当下,行业领跑者是否仍非苹果莫属,已经是未知数。至少国内正在「抢跑」AR 的公司,未必甘愿一直做跟随者。
相比于国外巨头,中国 AR 公司也有属于自己的优势。
首先,国内强大的供应链,保证了创业者可以迅速迭代产品,尤其是像 AR 眼镜这样仍没有成熟标准和定论的消费电子产品。Nreal 创始人徐驰曾经透露,在展会上告诉外国同行,自己的产品一年能迭代 7 次,让对方震惊不已。
人们对于 AR 眼镜的最终想象大概就是这样|Firstpost其次,国内巨大的市场,大批对优质产品有好奇心的年轻用户群体,是创新公司坚实的「培养皿」。当下,手机产品创新力减弱,作为新型消费电子的 AR 眼镜产品,更容易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而有了消费市场的反馈,反过来又能促进产品更快迭代,生态更快速地成熟。
另外,不少国内公司掌握了发展「节奏」,没有像欧美同行一样「冒进」,而是利用 AR 低潮期磨练技术,培养生态。例如,Nreal 在早期主推欧美市场,一方面进行产品完善,一方面培养开发者生态。待到时机成熟,才在国内正式发布。
最后,更多人才加入行业,加速 AR 发展。以 Nreal 为例,近 500 人的团队中有 70% 以上的人做研发,通过自研的光学引擎、空间定位和 3D 交互系统,让消费级的 AR 眼镜,也能达到 B 端产品的体验,同时画面更清晰明亮。
能让消费者买单的 AR,更有可能有未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正在「抢跑」AR 赛道的公司,可能会继续保持领先优势。至少目前国内市场的反馈,给了创业者们明确的鼓励。
好了,关于一天卖出 1200 万,AR 眼镜怎么就「火」了?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