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199IT的《自然·通讯》:嫉妒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家发现影响社会主观奖励评估的关键通路,如果您对《自然·通讯》:嫉妒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家发现影响社会主观奖励评估的关键通路感兴趣,请往下看。
这个世界上应该不存在完全不会嫉妒的人吧?毕竟大米饭都是别人碗里的更香一些。
那这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缺失?科学研究告诉我们,这可能只是一条“平平无奇”的神经通路。
来自日本国立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学者们在猕猴身上发现,大脑内侧前额叶-下丘脑是介导社会主观奖赏评估的重要神经回路,会让猕猴在看到别的猴获得更多奖赏时,忽略自己得到的奖赏。而如果内侧前额叶-下丘脑发生功能性脱节,猕猴就不会那么在乎别的猴的奖赏,但是不会影响对自己奖赏的反应。
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一个人对自己获得奖励的价值判断,并不仅仅取决于奖励本身的绝对金额,而常常受到他人获得奖励的数量影响。我们不得不承认,奖励的价值评估是一个主观过程,还包括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比较。
人类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大脑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和皮质下核参与社会奖励评估及相关决策制定。内侧前额叶皮层和外侧下丘脑中的神经元编码处理自己和他人的社会奖励信息,而评估社会奖励价值的主观过程由外侧下丘脑(LH)和多巴胺能脑干核神经元编码。
长期以来,LH被认为是奖励系统中的皮层下节点,大家越来越认可LH和其临近结构是啮齿动物、猕猴以及人类大脑社交网络的一部分。并且从猕猴的电生理记录情况来看,社会背景下主观奖励评估过程中,MPFC到LH的信息流非常显著。
因此,研究人员猜想,特定于主体的奖励评估可能是通过MPFC-LH神经回路完成的。
研究人员用一种非常有趣的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实验来测试猕猴的社会主观奖励评估。我们可以选定一方(MkP),从MkP的视角来看整个实验过程。
实验设计
参与实验的两只猕猴面对面坐着,可以随时观察到对方的一举一动,当然也将对方获得的奖励尽收眼底。它们会接受来自研究人员的图片视觉刺激,然后得到水作为奖励。不同图片对应不同的奖励频率,MkP先看到对面猕猴得到的奖励,在期中表现出对自己奖励的期待,然后得到自己相应的奖励。
整个奖励计划分为两个模块,分别是自我变量组和伙伴变量组。在自我变量组中,MkP得到奖励的概率与图片类型相对应,但是对面得到奖励的概率保持不变;在伙伴变量组中,伙伴得到奖励的概率与图片类型对应,MkP得到奖励的概率不变。
不同视觉刺激对应的奖励概率
用猕猴的舔舐动作表示它们对即将到来的奖励的主观判断。具体来说,舔舐动作随着自己获得奖励概率增加而增加,但是会在伙伴获得奖励概率增加时减少。同时要注意的是,舔舐动作只出现在有伙伴的情况下,也就是说猕猴一个人(猴)的时候压根儿不会因为即将到来的奖励舔嘴唇。
接下来,研究人员使用基因工程技术抑制神经元活性、阻断MPFC-LH神经回路,再使用图像刺激观察MkP的行为变化。在伙伴变量组中,MkP的舔舐动作明显减少,不再受到伙伴获得奖励概率的影响,意味着MkP对伙伴获得奖励的反应减弱。而在自我变量组中,MkP对自身奖励的期待和反应依然与之前相似,舔舐动作与获得奖励概率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
研究人员还记录了MkP的神经元电活动,发现抑制LH神经元活性影响了不同大脑区域之间的协调性,伙伴变量组中,MPFC和LH的相干性减弱,MPFC到LH之间的信息传递受到影响。
总的来说,研究通过阻断MPFC-LH神经回路,使猕猴对他人(猴)获得奖励的敏感性降低,但是对自身奖励的反应不受影响。
我们或许可以猜想,关于自身奖励的信息还可以通过大脑的其他区域进行中继或补偿,但是他人的奖励信息则通过MPFC-LH进行传递,自身奖励和他人奖励信息的信号最终在LH中集成,计算主观奖励价值。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究这种自上而下的回路是否在更复杂的社会情感(比如嫉妒和不公平感)中发挥作用,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交和情绪状态的神经学基础。
来自: 奇点神思
好了,关于《自然·通讯》:嫉妒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家发现影响社会主观奖励评估的关键通路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