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死磕11年,他从“垃圾箱”捡出一篇重磅论文

2023-12-15 21:05:17来源:媒体滚动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媒体滚动的死磕11年,他从“垃圾箱”捡出一篇重磅论文,如果您对死磕11年,他从“垃圾箱”捡出一篇重磅论文感兴趣,请往下看。

“宁在一点打井,不可到处挖坑。”回忆起过去10余年的科研之路,刘超培感慨颇深。

2010年博士毕业后,刘超培曾以两年“闪电战”的速度发表了重要成果。紧接着便是“超长待机”般的沉寂。在11年间,以他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论文数量仅有2篇。在向《中国科学报》介绍履历时,刘超培坦言:“在过去11年里,我只想把一个问题弄清楚。”

今年,刘超培耗时11年的研究终于登上Science,这一研究破解了染色质结构和DNA复制领域30多年的难题。审稿专家高度肯定了这项研究的价值,并称其“开拓出新的方向”。作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他在朋友圈写道:“坚持总会有收获,虽然来得晚了点。”

刘超培告诉《中国科学报》,他的底气来自一个耐心、有远见的科研环境。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他能花11年时间打赢这场科研“持久战”。

刘超培发表的论文。图源Science刘超培发表的论文。图源Science

从“五年计划”,到11年的“持久战”

2010年夏天,刘超培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毕业,来到大屯路15号。

那时的他远没有预料到,接下来的研究会很快陷入僵局,“五年计划”将演变为一场最终耗时11年的“持久战”。

“垃圾箱”里变出宝藏数据

那几年,科研中的刘超培像是一个“患上高度近视的人”。

“结构生物学要眼见为实,如果一直看不清,就无法进一步了解结构和作用机制。”刘超培介绍,与博士后阶段的组蛋白识别研究工作不同,此次研究包括组蛋白的传递、修饰和最终装配过程,有许多因子参与其中,研究难度也呈指数级上升。

在解析CAF-1的三元晶体结构后,刘超培引入了组蛋白试图得到完整的复合物,这意味着样品性质更不稳定、结晶条件更难筛选。另外样本颗粒物太小,同样也落在冷冻电镜的“视觉盲区”。

生物物理所秋景。图源:研究所官网

“宁在一点打井,不可到处挖坑”

在许多人看来,如今的刘超培当属“轻舟已过万重山”。

但熟知他的人知道,黎明曙光到来前,已经历了11年的长夜,未来的他更不会在科研路上放慢脚步。

他的朋友圈记录了这样一个夜晚:在显微镜前彻夜“蹲守”实验数据,直到凌晨3时许。他写下一句勉励自己的话:“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

壮语之下,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

好了,关于死磕11年,他从“垃圾箱”捡出一篇重磅论文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