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创业邦的冲万亿,江苏“中心”城市不想再慢了,如果您对冲万亿,江苏“中心”城市不想再慢了感兴趣,请往下看。
来源:创业邦
作者丨淡忠奎
图源丨图虫创意
在江苏“十三太保”中,扬州是毫无疑问的“中心”城市。其处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下辖县级市高邮更是在2018年被官方认定为“江苏之心”。
扬州凭借得天独厚的航运优势,历史上曾是全国最重要的商贸城市之一。而近代以来,随着运河航运功能的衰弱以及海运、铁路兴起,扬州转而沉寂,远不及苏州、常州等明星城市。从经济体量上看,扬州长期排在江苏13市第7位。
一句形象的概括是,“扬州地处江苏中部,发展也处在江苏中游。”而今年以来,“慢悠悠”的扬州,频频喊话要冲破“居中思维”,显然开始着急了。
近日,扬州召开全市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推进会透露,要抢抓机遇“风口”,优化调整产业体系,提出未来三五年跻身“万亿俱乐部”,全力将扬州打造成为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从城市格局来看,江苏已经拥有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四座万亿之城,常州、徐州两座准万亿城市,倘若算上扬州,全省未来3至5年“万亿城市俱乐部”将有望扩容至7个成员。相比城市位次,万亿台阶是“比学赶超、勇争一流”更具说服力的目标。
在这种背景下,这座江苏“中心”城市,又将如何重拾城市荣光?
扬州急了
作为明清商业之都,扬州一度被称作建在盐业贸易之上的城市。这一方面说明,临近长江、淮河的扬州在运河时代的枢纽地位,另一方面则体现出盐业对城市深入肌理的影响。
古运河湾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如墨尔本大学历史系教授安东篱在《说扬州:明清商业之都的沉浮》所说,“各个不同省份的数百万消费者的财富,因而源源不断地流向扬州并在那里聚积起来,”扬州成为当时东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
不过,20世纪初,盐业贸易的彻底消失,最终也让扬州走向没落和衰退。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运河航运功能衰弱,海运、铁路等交通方式日益兴起,使得曾经首屈一指的枢纽城市扬州归于沉寂。“成也运河,败也运河”,成为人们谈及扬州时无奈的感叹。
1996年,“扬泰分家”让“大扬州”不复存在,GDP排名大幅退后。像“温吞水”、困于“居中思维”,也成为扬州常常被诟病的问题。毕竟,在强市如林的江苏,扬州实在太不显眼。
今年上半年,扬州GDP达3417.36亿元,同比增长6.2%,继续保持省内第7的位置。向前看,徐州GDP已经跨过4000亿元台阶;向后看,盐城GDP也已经达到3413.41亿元,“安全距离”仅仅剩下4亿元。更为紧迫的是,盐城在多项指标上拿下全省第一、第二,反超扬州的态势已经十分明显。
在这种背景下,“慢悠悠”的扬州真的急了。
今年5月,在扬州2022年度高质量发展总结表彰大会上,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表示,今年是扬州的“发力奋进年”,要向第一看齐、向一等看齐,不能有“居中思维”,要在比学标杆的过程中努力成为别人的标杆,在赶超榜样的过程中努力成为别人的榜样。
这也传递出强烈的加速信号。“当前,苏南发展全速前进,苏北发展全面提速,苏中城市加速崛起,谁也无法‘躺平’,更无法‘躺赢’,必须坚决摒弃‘中游心态’。”正如《扬州日报》在评论中所说,不能甘当中游、甘于平庸,要冲破“居中思维”羁绊,在时代潮流中抬高标杆、找准定位。
不久前,扬州召开全市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推进会,行动目标进一步明确。在推进会上,扬州正式发布《加快建设制造强市行动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扬州要力争实现“211”规模目标:即形成2至3个规模超2000亿元的地标产业,10个以上总量过百亿元的新兴产业链,全部工业开票销售超1万亿元,其中“613”产业体系工业开票销售要达到8500亿元。
王进健还在会上指出,扬州到2025年实现工业开票过万亿元,“十五五”期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
转型升级
上世纪70年代,江苏中部发现并开采油田,一度引发全国轰动。据扬州网报道,油田分布区域东到盐城、东南到江都的真武、南到邵伯、西到送桥码头庄、西北到洪泽,而高邮就处于核心区域。
扬州港集装箱码头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扬州较早确立起化工产业优势。2003年10月,扬州、仪征两级政府“市县联动”共同规划建设扬州化工园区,成为当地石化产业最重要的载体。去年12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的“2022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扬州化工园区在2022年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名单中排名第8,单位面积产值、投资强度等单项排名进入前5。
过去多年,化工及船舶制造等传统产业支撑扬州成为颇具辨识度的产业名城,但是近年来,受环保趋严等因素影响,其自身亦挑战重重。根据统计年鉴数据,2017年至2021年,扬州化工产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营收从1221.09亿元下滑至546.77亿元。
即便2021年已经开始回升,但是仍然未能走出营收腰斩的阴影。
这也与近年来江苏“壮士断腕”,大力推进化工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有关。扬州市政府官网2021年4月披露,“近年来,我市累计压减化工生产企业比例达82.4%,总数由2017年的586家减至103家。”
9月1日,当地媒体报道,扬州化工园区产业规划面积由22.57平方公里压减至9.6平方公里,完成城区重污染企业搬迁,化工企业压减率超八成,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这些都是扬州化工产业营收规模震荡下滑的所应。
此外,同为扬州重要支柱的电气机械产业,亦挑战重重。2017年至2021年,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营收从1599.51亿元下滑至1046.98亿元,同样是2021年才开始迎来回升。
这也传递出扬州在产业发展领域的压力。2017年至2021年同期,扬州整个制造业规模亦大幅缩水,营收从8693.95亿元下滑至5712.27亿元。
加速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速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成为扬州的当务之急。2020年10月,扬州提出要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开发园区“二次创业”,全力推动园区转型升级。
比如,扬州化工园区安美特电子化学品、长连化工电子化学品、大阳日酸电子化学品等一批特色新材料重大项目成功投产,虹石新材料、道赢新材料等项目也在加快建设,正在冲击以高端新材料为核心的千亿元级特色产业集群。这也是扬州重塑竞争优势的缩影。
再造枢纽
有分析指出,扬州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鼎盛时期,大多得益于交通发达。第一次是汉代,刘邦的侄儿刘濞被封为吴王,他利用扬州的自然资源,煮海为盐、开铜山铸钱;第二次是隋炀帝挖成连通南北的大运河,让扬州成为都城长安以外的第一大城市;第三次是清朝,扬州借助枢纽优势成为盐业重要集散地和交易地。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也因此,不少观点认为,扬州的城市命运与交通紧密相关,而铁路、尤其是高铁时代的“姗姗来迟”,是导致扬州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过,这种局面已经逐渐改变,高铁所带来的“流量效应”亦逐渐放大。
2020年12月,被称作江苏高铁网“脊梁”的连淮扬镇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扬州借此全域迈入高铁时代,深度融入全国高铁网。这条南北动脉,将与正在建设的北沿江高铁相连,扬州将成为一座新的“十字交叉”枢纽城市。
据扬州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印德明分析,历史上扬州的交通优势在于地处长江与运河交界处,而未来成为高铁枢纽,将为扬州发展进一步提速,“未来,扬州将有4条铁路交会,形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这意味着,扬州将通过高铁网络承南启北、横贯东西,有望真正重塑经济地理,项目、资金、人才等发展要素加速流动和聚集。
江苏省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吕永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自2021年进入高铁时代后,扬州一举突破长期困扰发展的交通短板,其产业基础、区位等优势凸显,投资吸引力快速增强,百亿级重特大项目持续突破,形成滚雪球般的联动效应和增长效应。
去年,扬州工业投资增速达到25.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9.3%,均列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扬州近年来持续推进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率先实施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的综合整治,作为“收官之作”的扬州城区段项目也已启动。在这种背景下,昔日的“黄金水道”正重新焕发活力。
在枢纽优势重塑的同时,扬州也进一步回到产业发展的“主航道”,提出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方案》提出,要聚焦“613”产业体系中6大主导产业集群和13条新兴产业链,实施创新强基、转型升级、招商强链、壮企强企、布局优化、治理创优等六大行动。
其中,6大主导产业集群是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到2027年,全部工业开票销售超1.25万亿元,“613”产业体系工业开票销售达1.1万亿元。
定位和路线已然十分清晰,但想要冲刺万亿城市,乃至“赶超榜样”,更加考验的是扬州勇争第一的魄力、久久为功的耐力。
好了,关于冲万亿,江苏“中心”城市不想再慢了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