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今天回望谭畅老师的作品,觉得很有先进性”

2023-09-10 09:05:11来源:新快报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新快报的“今天回望谭畅老师的作品,觉得很有先进性”,如果您对“今天回望谭畅老师的作品,觉得很有先进性”感兴趣,请往下看。

中国现代陶艺先锋者谭畅回顾展日前举办,多位艺术家忆其创作历程

2006年之后,十多年间中国现代陶艺的先锋者谭畅先生再没办过回顾展,如果他还在,今年应该是102岁了。近日,他的一个回顾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有些创作于近半个世纪之前的作品,今天看来,依然很前卫。

原始元素的利用、民间符号的结合、现代手法的呈现,这几乎是所有现代艺术门类的艺术家都在思考的问题,而谭畅的作品,似乎作了不错的回答。谭畅女儿、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红宇接受收藏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爸爸是艺术上极致纯粹,生活上极致简朴的一个人。我要慢慢学习靠近父亲的那种纯净的精神。”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魏华则表示:“今天回望谭畅老师的作品,觉得很有先进性。”

1 “在五花八门的艺术倾向里,我对现代派绘画很敏感”

在广东的美术史发展中,或许潜藏着这样一条属于现代艺术的脉络,关良、丁衍庸、谭华牧、吴子复、谭畅、赵兽等一批前辈对现代艺术的探索与呈现,还有他们影响下的一批批学生,这应该是属于广东特有的一条现代主义艺术线索。“研究整理谭畅老师留下的财富,这对广州美术学院以及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集美组设计机构联合创始人、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林学明如是说。

被誉为“中国现代陶艺先锋者”的谭畅,从初中开始,便一直受现代艺术教育的熏陶,他曾自言:“在五花八门的艺术倾向里,我对现代派绘画很敏感。”他初中的时候给自己起过一个笔名叫“谷尚”,当时梵高的名字是被翻译成“谷诃”,他起这样的笔名“表示用谷诃和塞尚的现代精神开拓道路。这是我对现代造型艺术的感性阶段”。

1940年,谭畅毕业于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两年后毕业于广东省立艺术院本科。后来,他受南方最早的新美术教育奠基者胡根天以及提倡现代派的主将吴子复等大家的影响。1953年,谭畅和高永坚、尹积昌、曾良等专家进驻佛山石湾,开设广州人民美术社陶瓷雕刻工场,为恢复和发展石湾陶艺付出了诸多努力。

谭畅和刘传、区乾等本地大师一起,以“专家+师傅”的模式,培养本地艺人的成长。原广东石湾建筑陶瓷厂厂长刘孟涵直言:“谭畅老师是推动石湾陶艺发展的开荒牛和功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如此评价谭畅:“谭老师对艺术有很执着的追求,一心只在艺术创作上。平时总是速写簿不离身,时刻不忘创作,一有时间就画构图,对陶艺创作非常着迷,他对我的影响好深。我一直很敬重他。”

受谭畅深刻影响的陶艺家中,就包括了上世纪80年代轰动全国的“石湾现代陶艺展”中三位陶艺家梅文鼎、曾力、曾鹏。

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曾鹏认为:“从开拓性和历史位置来说,谭畅老师是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鼻祖,他始终走在最前面,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他一直进行着对现代图案的认识和实践,在当时甚至现在都是独树一帜的,他几十年来一直很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这条路和材料结合得非常紧密。”

2 “我要慢慢学习父亲的那种纯净的精神”

“他给人一种木讷的印象,话不多,但他的艺术给人印象却好灵动,好欢快,形象丰富多元。概况地说就是爸爸是‘艺术上极致纯粹,生活上极致简朴,眼神极致清澈’的一个人。”父亲付诸一生而创作的作品,如此纯粹而坚定的艺术追求,给谭红宇带来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他用作品做了“圆满”的解答,而作为女儿,谭红宇则坦言:“我要慢慢学习靠近父亲的那种纯净的精神。”

1986年,谭畅曾把自己230件作品捐赠给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2006年,其遗孀谢洁平女士又向广州美术学院捐赠谭畅遗作106件。“时隔多年,我重新梳理父亲的作品,他在我心目中的艺术形象越来越清晰,我这一次策展完全是对父亲发自内心的致敬,由于石湾建陶和园林企业的支持,成就了父亲晚年创作的爆发期,所以这次展览也是对石湾的一次致敬。”谭红宇说。

3 “现代、原始、民间三大艺术,是我的营养库”

在谭畅的艺术生涯里,原始艺术、现代艺术、民间艺术是他艺术创作的最大源泉。新中国开始谭畅在华南文工团任美术队队长,负责舞台设计,从这个时期开始他刻意补充中国传统艺术的知识和修养,并全身心投入广东多地民间艺术的调查拯救工作中,由此积累了大量民间艺术素材。另外,他去“干校”的那段时期,也利用到农村的时间画了大量的速写,这些都成为了他后来创作的巨大储备。

谭畅曾言:“现代、原始、民间三大艺术,是我的营养库。三大艺术都有单纯、稚拙、明确、自然的特点,形式感强、装饰性浓。我的陶艺为装饰而作,我得以从中吮吸养料。好的装饰陶器,能使平淡环境生色,增添意趣。我喜欢在陶艺创作上寻求多种质材和技法。除了工艺上配合,还必须提高审美水准,不断充实自己的审美营养。”

谭红宇回忆称:“他与现代艺术的关系使得我从小也耳濡目染,在我报考广美附中的时候,当时有面试的要求,其他考生回答自己熟识的几个大艺术家时,都是提到齐白石、徐悲鸿等,但当我提到梵高、塞尚、毕加索、珂勒惠支、肯特时,监考老师都感到很意外,在八十年代还没有多少人知道西方现代艺术家的时候,我就可以脱口而出,而这些都是日常家里常常听父亲提起的。”

4 “音乐虽不可见,但能起润泽作用”

谭畅跟其他老一辈艺术家还有不一样的地方,他留下了对自己艺术表达较为详细的文字记录。读他的文章,感觉像在耳边述说,很鲜活,很真诚,他在文章中还提到对自己的艺术影响较大的另一个因素——音乐。

“由于早年我有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对民间音乐和西洋古典音乐有浓厚的爱,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我从事的艺术属于二度空间和三度空间,可是音乐似乎把我引入不可见的第四第五空间,其领域宽广无比。音乐虽不可见,但能起润泽作用。”对于这一点,谭红宇感触更深,“音乐是我爸爸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导师,同时也是心灵陪伴,从抗战时期的青少年,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心灵始终以音乐为伴。”

魏华表示:“今天回望谭畅老师的作品,觉得很有先进性。四十年前,谭老师利用石湾园林和建陶企业的半工业材料进行创作,用瓦片、瓦筒成型,那些人物形态全都是身手一体的,一条烟囱上面加一块瓦片,工业材料的限制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语言,局限性里的可能性,对当时的我和其他后来者都带来过很大的启发。”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曾芷君回忆称:“谭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就是通过一切渠道去找资料,将有限的条件用尽,慢慢的我们的感觉就来了。他还叮嘱我们不要孤立地只关注陶瓷,要宽广地去看这整个艺术板块,整个艺术史都是我们的养分。”

【人物介绍】

谭畅

(1921年-1998年),原名谭熙昌,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现代陶艺先锋者。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本版图片均为梁志钦摄

好了,关于“今天回望谭畅老师的作品,觉得很有先进性”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