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红星新闻的评论丨著名艺术家叶永青抄袭25年,系统性剽窃是如何发生的?,如果您对评论丨著名艺术家叶永青抄袭25年,系统性剽窃是如何发生的?感兴趣,请往下看。
跨国剽窃不是保护伞,知识产权没有“法外之地”,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
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艺术家叶永青涉嫌抄袭比利时艺术家克里斯蒂安·西尔万作品的纠纷,终于尘埃落定。据报道,近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就西尔万诉叶永青侵害著作权纠纷案做出一审判决:叶永青立即停止涉案侵权行为;叶永青在《环球时报》中缝以外版面发表致歉声明,向原告西尔万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叶永青支付原告西尔万赔偿金人民币500万元。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4年前的2019年。比利时艺术家克里斯蒂安·西尔万向当地媒体表示,其发现中国艺术家叶永青大量抄袭他于1980年代创作的作品:“鸟、鸟巢,鸟笼、红十字架、飞机……一切都在那里!除了我的名字,否则看起来根本就是一样的!”这一度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此后,西尔万在中国提起诉讼,经过4年的等待,法院给了西尔万虽迟但到的正义。
↑左:西尔万的作品,1990 右:叶永青的作品,1994↑左:西尔万的作品,1989 右:叶永青的作品,1999
很多网友虽然没有专业的艺术知识,但直观上也可以察觉出叶永青的不少作品与西尔万作品的高度相似。此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的“事实与理由”部分说明,叶永青自1990年代初接触到西尔万作品后,开始持续侵犯西尔万的著作权。在超过25年时间里,叶永青剽窃克里斯蒂安·西尔万作品87幅。
这令人感到震惊:在近30年的时间里,有如此多的作品存在剽窃,在本就不大的艺术圈,难道真的就没人发现?这种大规模的系统性剽窃,是怎么发生的?
系统性剽窃往往是以跨国剽窃的形式出现的,剽窃对象往往是不那么知名的艺术家。剽窃者利用“跨国+不知名”形成的“信息差”,以掩盖自己的剽窃行径。像叶永青从1990年代就开始抄袭西尔万的作品,彼时互联网并不发达,国内了解西尔万作品的人并不多。到了2019年,如果不是西尔万发出指控,国内对他的了解也依然有限,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不及叶永青。比如,叶永青的作品曾在拍卖行上以60万欧元成交,而西尔万在“抄袭”事件前的价格为6000欧元。这也让剽窃者产生了不会被发现和揭穿的侥幸心理。
叶永青抄袭西尔万作品的时间跨度如此之大、作品如此之多,艺术圈很难说从未有人察觉,更可能是没有人主动挑明。一方面,跟很多圈子一样,艺术圈也讲究排资论辈、照顾提携,在东窗事发前,叶永青一直是当代艺术圈里的“大佬”,有些人可能畏惧于他的权威而保持集体性沉默。
另一方面,1990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崛起阶段,“取法于西”,曾普遍存在临摹、借鉴西方当代艺术作品的现象。一些艺术家慢慢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和风格,却也有一部分艺术家一直停留在了临摹、借鉴的阶段。从这个角度讲,叶永青也许并不是个例。
这一次西尔万赢得诉讼,是意义重大的标志性事件,它对系统性剽窃是一次强有力的打击和震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想再以“跨国+不知名”作为剽窃的保护伞,将成为徒劳。社交软件、搜索引擎,让艺术的“查重”愈发触手可及,只要心存侥幸就一定会被发现,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相信这一次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判决,足够打消西尔万等人对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刻板印象,也足够震慑到所有艺术圈从业者:跨国剽窃不是保护伞,知识产权没有“法外之地”,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从易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好了,关于评论丨著名艺术家叶永青抄袭25年,系统性剽窃是如何发生的?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