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i黑马的年产值超500亿,这个城市拿捏了全球钓鱼人,如果您对年产值超500亿,这个城市拿捏了全球钓鱼人感兴趣,请往下看。
来源:i黑马
威海,一个拿捏住全球钓鱼人的地方。
“十个男人九个钓,还有一个时候未到。”
据中国钓鱼协会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大约有1.4亿钓鱼人群,其中18岁以下的钓鱼爱好者占了总数的12%,18岁至24岁占10%,45岁以上占32%,25岁至44岁则扛起了钓鱼大旗,占比46%。钓鱼,正“围攻”各个年龄层。
浩浩汤汤钓鱼大军的身后,是山东威海钓具制霸全球的荣耀路。
作为全球渔具最大生产基地,威海一度富有“中国钓具之都”的美誉,这里有4000多家渔具生产及贸易企业,承包了世界上近半数的钓具。可以说,全球约80%的钓具都由中国企业生产,而中国市场的一半以上都是“威海制造”。
威海,一个拿捏住全球钓鱼人的地方。
01钓具产业转移潮威海顺势崛起
20世纪80年代,日韩劳动力成本上涨,全球第三次钓具产业转移随之拉开序幕。
彼时,有两位来自日本的外贸商带着一根玻璃纤维钓鱼竿来到中国,以期在国内找到能生产这种鱼竿的企业,降低成本压力。可惜,中国尽管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千年垂钓史,但在玻璃纤维钓鱼竿制造上却是一片空白,甚至没有现代化、工业化的渔具,基本一根自制竹竿就能草草应付了事。
因此,在国内辗转多处,两人也没能找到理想的工厂。
心灰意冷之际,他们来到了威海。
作为当时国内轻工业较发达的地区,威海已经能制作出塑料地板、速溶咖啡杯、人造革等大量塑料制品,且产量能够供应给全国。也正因如此,外商才愿意几经辗转,从青岛到烟台,再来到威海。
好在,有轻工业基础作支撑,威海塑料一厂在花费一年时间后便成功制出了鱼竿仿制品。虽然产品尚且粗糙,但总算满足了日本商家的需求。之后,在日本钓鱼竿行业技术专家指导下,威海鱼竿制作也愈发精细化、工艺化,并建立了自有品牌。
等到1985年,威海塑料一厂甚至把钓鱼竿生产单独剥离出来,成立了威海塑料渔具厂(环球渔具公司前身),并由此开启了威海鱼竿制霸全球之路,一度威胁到韩国鱼竿产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八十年代末,在对口帮扶政策实施下,威海塑料渔具厂培养了大批“徒子徒孙”,其中就包括现下出名的光威渔具。
起初,光威渔具主要给环球渔具代工制作玻璃纤维布,直至后来才自己搞生产,造鱼竿。1997年,光威年产鱼竿达到1000万套,超越环球渔具成为全球最大的钓具生产企业。
光威渔具只是个例,但大批渔具生产企业出现,市场竞争加剧自然不可避免,最终也难免陷入价格战。尤其在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出口贸易业务加大,这场价格战甚至还延续到和韩国渔具的价格血拼中。而在劳动力成本一环上,后者对比中国生产企业缺乏先天的优势,最终也因此被取代。威海渔具开始在全球扮演重要角色。
时至今日,威海渔具企业已达4500家以上,年产值超过500亿元人民币。历经40年的产业历练,渔具产业也逐步发展成为威海的一张工业名片,打造了竿、轮、环、饵齐全,集生产研发销售、会展贸易、体育赛事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而在无数钓鱼人心中,威海钓具也成为了神明一样的存在。
02一家鱼竿企业造出“国之重器”
威海钓具之“神”,不在数量而在技术。
按材质划分,钓鱼竿大致可分为玻璃纤维竿和碳素竿两种。不过,由于玻璃纤维竿分量较重,因此碳素竿在市面上更受消费者欢迎。
而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碳素竿,其制作过程却大有窍门,甚至藏着国之重器——碳纤维。
据了解,碳素竿由碳纤维制成,作为高性能合成纤维,一根碳纤维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粗,但拉伸强度可以达到钢的7-9倍,而重量却仅仅是钢的四分之一,被广泛应用在卫星、火箭、航天等高科技领域。
如此“黑色黄金”,国家自然加大力度研究开发。六十年代,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李人元设立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课题,展开基础研究工作,由此拉开了中国碳纤维研究的序幕。
不过,由于国外技术封锁等多重阻挠,中国碳纤维技术在早期并未取得太大进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仅有少量碳纤维作为烧蚀材料供货,而国防军工所需的高性能碳纤维,则基本全部依赖进口,这就造成国内碳纤维一度遭遇卡脖子的难题。
一方面,国外对中国碳纤维进口有着严格的限制,不允许将这些设备用于中国生产军用物资和武器,另一方面,上游碳纤维生产厂家在供应上也是傲慢至极,“通知性涨价,赏赐性供给”时有发生,导致下游厂家苦不堪言,即使是普通民用生产也不例外。
以钓鱼竿生产为例,初期国内钓鱼竿厂商虽然能够给日本代工制造碳纤维鱼竿,但关于碳纤维的进口数量、用途等均需详细记载,唯恐有半点流失。
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困扰了中国几十年的问题,最后被威海一家钓鱼竿生产企业解决了。它就是光威渔具。
1998年,深受原材料卡脖子之苦已久后,光威集团创始人陈光威提出了“跳出院墙、围着院墙转”的战略,将业务往钓鱼竿产业链上游延伸,并引进了国内首条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投产后,大获成功,但主原料碳纤维仍然依赖进口。
恰逢2001年国家科技部启动研发碳纤维项目,一心想为国效力的陈光威也投入到碳纤维研发中,甚至不惜花光自己多年积蓄和抵押房子。
所幸,在第二年,光威研发就初见成效,不仅自己生产出了碳纤维原丝,还是参与测评的6家单位中,唯一一家能够达到日本T300级产品指标的样品。
如今,光威的碳纤维丝已然能够达到量产,不仅能满足自家公司,还能满足国内其他渔具企业需要,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威海甚至中国渔具产业的发展。
03新一轮“搅局者”?
见识过大风大浪,威海渔具厂家们或许也没想到会出现新的“搅局者”——沧州鱼竿。
这几年,凭借着拼多多和不断下沉的淘宝京东迅猛发展,沧州鱼竿以更低廉的价格进入市场,分走了大批消费群体。
据河北新闻网报道,在沧州西部河间、献县、肃宁三县(市)交汇处的鱼竿渔具产业已成为沧州市核心产业集群,产品占到国内中低端市场份额的70%以上。而细究沧州鱼竿崛起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以低成本作主力,凭借低价占据优势。
首先是人工成本上,河北劳动力成本更低。据青年横财发展会报道,河北的人工一天大概只需要百来块,能工作十个小时,而威海的渔具工厂则大多已发展成熟,人工成本更高,且节假日还要休息。
其次是原料采购成本上,早期的时候,由于河北并不具备自己生产碳纤维布的工艺水准,因此全部都是使用威海或者山东德州的碳纤维布,然而最近两年,河北开始大批量出现了一些复合标准的碳纤维布,这也使得鱼竿生产成本下降了很多。
第二,找准目标用户,抓住主要人群。
这两年,钓鱼热潮升温,大批尝鲜者开始加入到钓鱼热潮中。然而对于新手来说,他们可能不会像老道的钓友一样了解并认准威海钓具,因此在产品挑选上也更愿意抱着尝试心态,比起强调专业、质量的威海钓具,或许更乐意买一根便宜的沧州鱼竿来试水。
而后崛起的沧州鱼竿瞄准的正是这类人群。
不过,长期来看,以低端便宜为主打的沧州鱼竿显然对威海钓具威胁不大。毕竟,消费者看重的是性价比而非单纯的低价,且对钓鱼这项活动来说,往往入坑愈久,越对钓具有更高的要求。
到最后,威海钓具只会“收割”大批大批的新消费者。
封面图:Pexels
参考资料:
《日美的强势垄断,竟被中国一个做鱼竿的老头成功破防!》
《山东威海:一根钓鱼竿的制霸全球之路》
《为啥钓鱼佬如此痴迷威海渔具?》
好了,关于年产值超500亿,这个城市拿捏了全球钓鱼人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