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两会声音丨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梦

2023-03-11 11:05:05来源:媒体滚动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媒体滚动的两会声音丨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梦,如果您对两会声音丨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梦感兴趣,请往下看。

嘉宾

袁亮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

高吉喜委员(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

余国东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主持人:本报记者 杨舒 常河 丁一鸣

生态兴则文明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进一步找准生态文明建设发力点,加快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我们特邀请三位代表委员对话探讨。

绿色低碳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主持人:新时代10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对此,您有怎样的切身感受?

袁亮: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各界积极行动,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绿色低碳发展成就。在能源领域,矿山生产更加智能、环保、高效,矿区环境明显改善。从“双碳”目标的落实来看,我国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着力建立健全“1+N”政策体系,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更加明确,在煤炭、油气等传统能源领域发展先进优质产能、加强增储上产,推进绿色开采与清洁利用。同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推动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与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协同发展。数据显示,这个十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成绩殊为不易。

高吉喜:从生态环境改善来看,这十年,我国在大气、水、土壤等多个领域均取得显著治理成效。比如,2022年,北京的PM2.5平均浓度再创新低,降为30微克每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66.5%,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8年以来,我国累计腾退长江岸线162公里,滩岸复绿1213万平方米,恢复水域面积6.8万亩。从制度建设角度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史上最严”新环保法颁布实施,到水、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单项法出台,再到长江、黄河、黑土地等流域、区域生态环境立法,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不断完善,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余国东:近年来,重庆实施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清水绿岸”“四山”治理提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连续16年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连续5年无重污染天气。2022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持续保持为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6%,水生生物资源量不断增长,物种数量不断增多,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截至2022年底,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累计成交3999.54万吨、交易额8.35亿元,两江新区入围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主持人:客观来看,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还存在哪些亟待破解的难点和障碍?

高吉喜: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兼具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任务。生态环境具有资源和环境双重属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在管理上,涉及生态环境领域管理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仍有待完善。在监管方面,基础能力建设尤其是针对大面积保护地的监测监管能力依然不足。当前,卫星遥感技术在生态监管领域发挥的作用大幅提升,但是监测能力的现代化、系统化还有待加强,仍不能满足我国生态系统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区域差异大等特点下的精细化生态监管需求,距离国家提出的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现代化监测能力的要求仍有不小差距。

袁亮:从“双碳”工作来看,亟待破解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与低碳技术突破难问题凸显。中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耦合、储能与消纳等前沿低碳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

二是“全国一盘棋”与区域多样性之间矛盾凸显。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逆向分布特征明显,“差异达峰、协同中和”仍有难度。

三是“双碳”目标要求与现代化治理能力不足之间矛盾凸显。目前,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亟待相关体制机制、地方政策、管理与服务体系与“双碳”目标密切配套。

余国东:生态问题不仅仅是生态污染问题,还包括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问题,其中有许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难点。比如,如何协调处理好自然保护地内的人口发展、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构建生态涵养的农业农村,通过发挥农业农村的生态价值来促进产业振兴;随着沿江城市水运能力不断提升,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随船舶流量逐年增长,如何强化内河船舶污染防治工作。

推进协同增效 加快绿色转型

主持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袁亮:要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我国的能源结构决定了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减降碳路径,应强化创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规模化工程应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和增储上产,大力发展新能源。要加大重大仪器设备研发投入,加快“卡脖子”关键技术研发,稳定清洁能源的持续供给能力,稳步替代传统能源梯级架构。同时,推进生态建设协同增效,统筹水、气、土、固废、生态等领域减排要求,在源头管控、过程优化、末端治理、废物循环四个环节协同发力,优化治理目标、工艺和技术路线。在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设置研究任务,强化协同增效基础研究。

高吉喜:推动绿色转型,强化生态空间保护和生态系统质量改善,是实现“双碳”目标、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等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为此,要健全生态保护政策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支撑生态保护与监督管理标准化、规范化;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的奖惩机制,确保制度落地、落实、落细;提高生态保护监管能力建设,集成利用天基卫星、空基遥感、航空无人机、移动巡护监测平台和地面观测设备一体化的五基协同监测体系,推动生态保护监管由点及面、由静态向动态、由平面向立体发展,提升生态保护的全方位、短周期、高精度的现代化监管能力。

余国东: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方面,建议加快推进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推进数据收集统计信息化、核算核查方法国际化、核算核查机制规范化、核算结果应用多元化。同时,适时调整应税污染物目录,修订完善环境保护税执行口径,以税收促进绿色生产和深度治理。在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方面,建议完善船舶污染防治的法规标准体系,推动内河船舶污染防治落实落地;出台政策,推动更新淘汰和深度治理;削减内河船舶污染排放,推动内河港口提高清洁化作业水平,减少内河港口污染。

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7% 以上,90% 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74% 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2012-2021年,我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防沙治沙2.78亿亩,种草改良6亿 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

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污染严重水体和不达标水体显著减少,2021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到84.9%。

截至2021年底,我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14.5% 升至25.5%,煤炭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68.5%降至56.0%。

数据来源:《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

好了,关于两会声音丨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梦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