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科技日报的新春走基层丨填补行业空白!智慧深隧“触手”守护湿地之城,如果您对新春走基层丨填补行业空白!智慧深隧“触手”守护湿地之城感兴趣,请往下看。
◎科技日报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翟岩
1月22日,春节假期,埋藏在地下50米深处的国内首条污水传输隧道——武汉大东湖深隧仍在持续运行。
地上,值班人员紧盯着“智慧深隧平台”屏幕上的数值。各预处理站点产业工人24小时倒班保持日常巡检。
深隧内部水压高、流速大、可视度低、腐蚀性强,一旦发生淤积情况,难以清理。运营人员背后,一台充当智慧深隧“触手”的智能检测机器人定期巡检,保驾护航。
机器人控制平台,可对机器人进行操作,并对隧道内情况进行查看据大东湖深隧项目负责人曾利华介绍,这是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深隧智能检测机器人。
深隧长达17.5公里,沿途设置5个通风检修井、3个预处理站、1个提升泵站。“项目投入运行后,隧道内部处于满水状态,无法停水检修,作业人员无法进入深隧内部。为满足维护保养要求,我们探索设计研发了深隧智能检测机器人。”曾利华说,有了这台机器充当“触手”,隧道安全保障更全面、更及时。
深隧智能检测机器人采用框架式结构设计,尺寸可满足2米×2米竖井口安全布放回收,它拥有“千里眼”,配备有防护涂层和耐蚀材料作为“防护罩”,可实现准确定向、定位、悬停等操作,最大工作水深100米,最长检测距离4.2公里,最大抗流能力1.2米/秒。
深隧智能检测机器人“它还能贴近隧道壁面行走。”曾利华向记者透露,机器人通过推进器推力,可实现远程操控贴近隧道壁面行走,进而为检测隧道结构创造条件。
机器人创新集成声、光、电三位一体检测系统,通过使用浑水光学观测技术、图像声呐探测技术、电磁雷达检测技术,可实现低能见度、高流速污水环境下隧道内部5厘米厚度淤积和结构表面损伤的检测,为深隧有效运营和管理提供依据。
“满水情况下的深隧密闭空间内作业风险极高,引入机器人是必然要求。”曾利华介绍,探测到淤积后,还需通过安装清淤刷盘,控制机器人姿态进行范围清洗作业,搅起的底部淤积物随污水流向下游。
深隧4号检修井作为国内首条投产的污水传输隧道,深隧智能检测机器人成功下水试运行,也填补了行业空白。在曾利华和同事们看来,城市污水深隧工程场景特殊,水下检测机器人的设计研究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的加持下,污水深隧“百年免维护”的目标更有保障,使得武汉这一片区300万人口的污水处理更无后顾之忧。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沈唯(实习)
审核:张爽
好了,关于新春走基层丨填补行业空白!智慧深隧“触手”守护湿地之城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