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封面新闻的社科院原副院长蔡昉:推进延迟退休改革,应着眼于延长工作年限,如果您对社科院原副院长蔡昉:推进延迟退休改革,应着眼于延长工作年限感兴趣,请往下看。
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进入2023年后,中国经济将回归到怎样的常态?”12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蔡昉在2023《财经》年会上预测,从明年开始的复苏可能会有三种情形,我们应该在预期回归常态之际,看一看增长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顺势而为,转危为机。
“在经济发展遭遇周期性的短期冲击之后,会产生时滞效应,即把危机时期遭遇的冲击变成常态;即便经济恢复后,这个常态也会替代原有的常态。”在蔡昉看来,第一种情形是回归常规轨道后,前期冲击产生时滞效应,制约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减少未来的增长能力和保障能力。“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发展韧性来规避。”
第二种情形是延续疫情前的发展轨道。蔡昉提到,这是更好一些的情形,但可能会浪费一次难得的机遇期,没有利用格局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付出的代价就白费了。
第三种情形是充分利用“创造性破坏”造成的新格局。蔡昉以产业更新为例谈到,可以建立起优胜劣汰的机制,把“破坏”转化为“创造”,淘汰夕阳产业,营造新的环境,这和过去提到的改革红利方向一致。
围绕复苏,消费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蔡昉认为,即便有潜在的增长能力,但如果总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也很难达到预期的增长能力。“因为现在中国人的消费力还是偏低的,就说明我们还有潜力,这就是机会。”
谈及如何才能抓住机遇,蔡昉认为,归根结底在于能不能转变转换经济发展模式,同时转变研究范式和理念,并提出了两方面建议。
一是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改革,需要同步和互补,也有条件实现同步和互补。在供给侧,需要保障生产要素的供给;从需求侧出发,保证社会总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来支撑潜在增长率,例如,推动农民工落户的户籍制度改革就是一石三鸟。
二是推动范式转变,从“两害相权取其轻”,转向两利相权当中取其“重”。比如,延迟退休的路肯定要走,用什么样的出发点去推进可能效果不一样,既然我们知道改革是能够带来改革红利的,那么延迟退休就不应着眼于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而着眼于延长工作的年限。
好了,关于社科院原副院长蔡昉:推进延迟退休改革,应着眼于延长工作年限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