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型”研究揭示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发病机制

2022-11-29 09:06:25来源:中国科学报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中国科学报的研究揭示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发病机制,如果您对研究揭示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发病机制感兴趣,请往下看。

本报讯(记者王昊昊 通讯员郭纪锋)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博士潘永诚、教授唐北沙和美国埃默里大学医学院教授金鹏合作,在《科学进展》在线发表了关于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该研究构建了国际上首个NIID转基因小鼠模型和来源于NIID患者的人神经祖细胞(hNPCs)模型,并解析了异常选择性剪接在NIID发病中的作用。

NIID是一种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异质性大,病理上以广泛存在于中枢、周围神经系统及外周组织细胞中核内嗜酸性包涵体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痴呆、肌无力等,还可见帕金森样症状、小脑共济失调、震颤等运动障碍,以及发作性的意识障碍、感觉障碍等症状。

2019年,湘雅医院曾率先在国际上报道了NIID的致病基因——NOTCH2NLC基因,其GGC重复异常扩展突变(简称GGC重复)与NIID相关,并提出“NOTCH2NLC基因相关疾病”概念,成果发表于《美国人类遗传学》。2020年,该院又发现NOTCH2NLC基因突变与原发性震颤相关,并开展了表型-基因型关联研究,发现GGC重复次数、GGC重复组成与疾病表型的相关性,相关成果发表于《大脑》。

该项研究中,团队用上述模型首次报告携带GGC重复的NOTCH2NLC基因通过经典翻译或核糖体框移等方式,翻译产生多聚甘氨酸、多聚丙氨酸和多聚精氨酸等毒性蛋白,形成广泛的核内和核周聚集物,导致严重的神经损伤并引起模型小鼠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等,精准模拟了NIID的病理和临床表型。

团队又进一步利用上述模型深入解析了选择性剪接调控因子hnRNPM功能障碍引发NIID的分子机制,为NIID的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

论文审稿人表示,这项研究解决了该领域内一个重大需求,即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稳定遗传、表达可控、能够精准模拟患者表型的动物模型;作者通过细致的研究工作,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析了NIID的发病机制。

相关论文信息:

http://doi.org/10.1126/sciadv.add6391

好了,关于研究揭示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发病机制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