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国汽车品牌“卷”入欧洲新能源市场,但还有这些问题要解决

2022-10-14 15:05:38来源:界面新闻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界面新闻的中国汽车品牌“卷”入欧洲新能源市场,但还有这些问题要解决,如果您对中国汽车品牌“卷”入欧洲新能源市场,但还有这些问题要解决感兴趣,请往下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周姝祺

海外市场正在成为自主品牌销量增长的新方向。1月至8月,上汽集团出口占比提升至17.8%,长安汽车提升至8.8%,长城汽车提升至13.1%,吉利汽车提升至14%。

中国海关总署统计,今年前8个月,中国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44.5%,达到191万辆,已经超越德国,仅次于日本。在新能源汽车出口方面,今年中国汽车品牌累计出口38.9万辆,同比增长超1倍。

中国汽车公司正在密集向欧洲市场布局。9月13日,上汽大众旗下新车MG MULAN在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仅20个欧洲主要国家同步上市,万辆新车从上海海通码头运往欧洲;同月,岚图汽车旗下首款车型岚图FREE发往挪威,首批车辆数量为500辆,预计11月底开始交付,成为首个出海的新能源汽车国家队品牌。

在此之前,比亚迪、一汽红旗、蔚来、小鹏等自主品牌就已率先进入欧洲市场,并开始有了新动作。

比亚迪在9月底欧洲新能源乘用车线上发布会上,一口气发布比亚迪汉、唐、ATTO 3车型,并与欧洲最大汽车租赁公司SIXT签署合作协议,在未来6年内为其供应至少10万辆新能源汽车;蔚来去年5月进入挪威市场后,宣布今年正式进入德国、荷兰、丹麦和瑞典等其他欧洲国家。

而中国自主品牌选择进入欧洲,直接原因是看中其庞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尚待开发。

根据IHS数据,今年1至8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783万台,其中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38.6%的份额为第一大市场,欧洲市场份额为27.2%,为第二大市场;在全球纯电动乘用车市场销量占比中,欧洲同样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市场份额为21.8%。

自2020年欧盟确定碳排放目标,2020年、2021年、2022年1至8月欧洲新能源车渗透率分别为9.9%、16.3%和18.1%;纯电动渗透率分别为5.4%、8.7%和10.4%。新能源汽车在欧洲迎来快速发展。

尤其在挪威、德国、荷兰、瑞典、丹麦等西欧发达国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增长更为迅猛。

挪威人口仅538万左右,但目前已经是仅次于中美的全球三大电动车市场,电动汽车的渗透率已超过80%;德国作为欧洲最大汽车市场,2021年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了 26%;荷兰、瑞典去年新能源车渗透率也超过了30%。

但是,从销量来看,刚刚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还需要等待口碑发酵和渠道完善,充电桩等设施也仍有待布局。

以中国汽车品牌进驻最多的挪威市场为例,9月MG名爵卖出321辆,销量排名第12位,是销量最高的中国品牌;一汽红旗、比亚迪销量分别为114辆和99辆;蔚来卖出90辆,排在第23位。也是基于此,蔚来选择以订阅制向欧洲其他市场扩张。

汽车咨询公司Automobility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Bill Russo告诉界面新闻,外国消费者对中国本土品牌的认知度不高,说服他们相信中国品牌比说服中国消费者要难得多。中国有大量充电基础设施,欧洲和美国在这方面还存在问题。

中国公司的优势在于产品、制造规模和价格,它们还需要要在海外建立自己的销售、配送和服务生态,这需要耗时多年才能建立起来。并且中国公司也需要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和电池供应基地。

“这并不容易做到,这将需要大量的投资。”Russo表示,“坦率地说,你必须找到愿意帮助你的合作伙伴,无论是经销商、服务提供商还是供应商。”

并且,中国汽车公司冲进欧洲市场,是直接向老牌传统汽车公司正面对抗。以大众、梅赛德斯-奔驰、宝马为首的欧洲传统汽车制造商,也正在积极向新能源转型。

今年上半年,大众在欧洲地区纯电动车交付量为12.88万辆,占集团纯电动车总交付量的59%。去年12月,大众集团公布了其电气化转型新规划,预计将在该领域持续投入高达890亿欧元,资金将用于电动汽车与数字化领域的研发。

奔驰表示,从2025年起,其所有新发布的车型架构将均为纯电平台;2030年前,奔驰在条件允许的市场将做好全面纯电动的准备;宝马则预计到2025年,集团纯电动车销量将为2020年的10倍以上;到2025年年底,公司预计将完成全球第200万辆纯电动车的交付。

另外,中国汽车公司将与特斯拉在欧洲“第二战场”继续展开竞争。随着特斯拉在柏林建成超级工厂和产能持续优化,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开拓速度也在加快。

根据德国车辆管理局数据,Model Y今年9月在德国共卖出9848辆,超越持续热销多年的大众经典车型高尔夫的7095辆,以及大众途观的5887辆。这是特斯拉首次在德国市场获得乘用车市场销量冠军。

好了,关于中国汽车品牌“卷”入欧洲新能源市场,但还有这些问题要解决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