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新浪科技的环保和民生之间:加州恳求民众限制用电,如果您对环保和民生之间:加州恳求民众限制用电感兴趣,请往下看。
(限电警告可能会成为加州未来常态)一方面是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推高民众用电需求,电网不堪重负;另一方面是环保压力推动政府淘汰燃油车和天然气,加剧未来用电需求。在民生与环保之间,加州政府面临着两难处境。
极端高温肆虐加州
上周二下午五点多,苹果iPhone发布会的前一天。我正忙着编辑下午录制的视频和准备第二天的发布会,放在一边的手机突然响起了急促而尖锐的警报。
这种警报声并不算罕见,通常儿童或是老人走失或遭受绑架的时候,美国警方都会向周边居民的手机号发送此类警告,请求民众提供相关线索帮助寻找,这又被称为AmberAlert(儿童)或是SilverAlert(老人)。
但我拿起手机的时候,却发现这次是完全不同的警报。“现在请节省能源,保护公众健康和安全。极端高温正在耗尽加州电网。除非你采取行动,否则可能会停电。只要健康允许,关掉或者减少非必要用电直到晚上9点钟。”这种节电警告又被称为FlexAlert,这还是第一次在硅谷使用。
上周二那天,南湾气温高达43度,创下了硅谷最高气温记录。下午去苹果总部拍摄视频,走出汽车的那一刻,就像是走进了炎热又干燥的沙漠一般。炙热的阳光照射在头上,没多久就能感受到头皮传来火烧般的感觉。
不只是硅谷,从洛杉矶到萨克拉门托,整个加州上周都笼罩在极端高温之中,至少有10多个城市创下了历史最高温记录。上周二,洛杉矶气温达到了44.4度,加州州府萨克拉门托的气温达到了46.7度,打破了1925年的历史最高温记录。加州北部的小城Ukiah气温更是达到了47.2度。
在极端高温肆虐影响下,加州已经提前进入了山火高峰季节。目前还在燃烧的大规模山火就有14起,超过4000多名消防队员正在全力扑火,而每天还在不断爆发新火情,单是周日一天全州就报告了45起新火灾。无法否认的是,加州正越来越频繁遭遇极端气候的侵袭,正如全球诸多地区。
(极端高温带来山火爆发)恳请民众限制用电
极端高温也推高了居民用电需求,让加州本就孱弱的电力系统不堪重负。加州州长纽森(GavinNewsom)上周宣布加州进入紧急状态,要求发电企业加大供电量,同时恳求民众减少用电需求,避免出现2020年8月的拉闸限电局面。
就在加州政府推送手机警告前的前一天,加州已经有多个城市在40度的气温下被迫停电数小时,其中就包括了硅谷的圣何塞。圣何塞市不得不紧急开放几个社区活动中心,供市民作为紧急避暑场所。周二晚间,加州电网负载峰值已经高达5.2万兆瓦,超过了2006年创下的5万兆瓦的此前记录。
这就是上周二硅谷首次通过手机提醒呼吁居民限电的背景。从北加州的硅谷到中央谷地再到南加州的圣巴巴拉,数以百万计的加州居民都收到了这一限电警告。加州最大的公用事业公司PG&E更是表示,一旦电网不堪重负,可能会有52万居民面临停电影响。
负责发送警告的加州能源服务办公室表示,他们是根据各地区的气温、人口密度以及空调使用量来决定是否发送省电警告的。而气温较为凉爽的旧金山居民就没有收到类似警告,这里居民家里夏天根本不需要空调。
收到通知的居民被要求将空调温度设在26度以上,在下午3点至晚上10点间,关闭所有非必要电器和照明。除了政府发送警告,Nest等智能温度计也开始提醒用户,在用电高峰时期尽量减少中央空调的使用时间,或是调高空调温度。
负责监控加州电网运营的非盈利机构ISO表示,在政府发送省电警告之前,他们已经发布了三级警报,准备开始通知各地区轮流拉闸限电,但得益于加州居民对节电警告的即时反应,使得电网得以恢复备转容量,把加州从大规模断电的边缘拉了回来。从成效来看,加州政府此次推送省电警告还是取得了实际成效;警告发送20-30分钟之后,加州的电网负载就下降了大约2000兆瓦。
幸运的是,这一波极端高温只在加州肆虐了一个多星期,已经在上周末逐渐退去。加州也勉强渡过了这一轮高温停电危机。就在上周五,加州州长纽森紧急签署了一系列高温法案,包括建立美国首个极端高温预警和分级系统,创建高温危害综合评估制度,意在做好准备应对未来的极端高温天气。
然而,这些高温应对法案并不能化解加州的电力危机。作为美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州,加州却从未摆脱过电力危机。几乎每一次极端天气来袭,加州居民都会笼罩在停电的阴影之下。上一次拉闸限电是在2020年8月,当时有数十万加州居民被迫在40度的高温天气面临停电。
(加州最后一座核电站)最后一座核电站
实际上,电力危机已经是困扰加州二十多年的老问题,甚至还引发过加州政局动荡。因为不断拉闸停电和电价持续飙升,民怨沸腾的加州民众在2003年公投罢免了前州长戴维斯(GrayDavis),动作巨星施瓦辛格(ArnoldSchwarzenegger)才得以成功当选加州州长。
为什么作为美国经济最发达的州,加州的电力供应却如此孱弱?作为美国最富裕也是最自由化的州,加州政府的能源政策一直在民生与环保之间维系着脆弱的平衡。而电力系统则承受着沉重压力。
加州土地面积41万平方公里,在美国排名第三;拥有4200万人口,在美国高居第一;GDP占美国总量15%,可算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但是加州接近90%的人口都居住在几大都市区,包括大洛杉矶地区、旧金山湾区、圣地亚哥地区和萨克拉门托地区;这些都市区也是美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有着最大的用电需求。
目前加州超过半数的电力供应来自于天然气发电,14%来自于水电,11%来自于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核能所占比重不到9%,剩余部分来自外州采购。确切的说,加州目前就剩下最后一座核电站,还因为运营许可与环保问题,面临着关闭危机。
核能在加州的命运,也随着政府的政策而不断摇摆。七十年代的共和党政府将核能视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补充,在加州批准兴建了四座核电站。但七十年代末的民主党州长布朗(JerryBrown)上台之后,又因为环保的原因限制核电,否决了新核电站的规划。
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虽然加州不断遭受电力危机,民众一次次对拉闸限电怨恨不满,但加州并没有发展核电来寻求新电力供应。加州仅存的四座核电站却一个又一个关闭,最后只剩下了最后一座。
DIabloCanyon核电站位于南加州的SanLuisObispo,就在太平洋岸边。因为紧邻地震带以及核废料的处理问题,这座已经投入运营37年历史的核电站一直饱受争议,原定在2025年运营许可到期之后关闭。
虽然环保人士一直呼吁关闭核电站,但关闭核电站之后的发电缺口怎么办?这座核电站虽然饱受非议,但仍供应着300万民众的用电需求。加州政府无法找到新的电力供应来源,也没有为这座核电站找到更好更安全的搬迁地址。
就在本月初,加州民主党政府顶着环保机构的巨大压力,决定将DiabloCaynon核电站的运营许可延长到2030年。虽然加州政府同时为核电站继续运营设置了诸多环保整顿要求,但这一决定依然让为数众多要求关闭核电站的环保机构大感失望。
(环保机构要求彻底淘汰化石燃料)电力需求飙升七成
过去十多年时间,加州一直引领着美国的气候政策,但环保计划也承受着来自民生需求的压力。今年6月,加州政府旗下的空气资源署(CARB)提出了削减温室气体排放规划,计划在2030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减少40%,在2045年将化石燃料使用削减91%,实现完全碳中和。
然而,即便是这样雄心勃勃的目标,依然无法让环保人士感到满意。在加州政府公布规划之后,73个环保机构联名致函加州州长,批评加州政府淘汰化石燃料的步伐太慢,而且过于依赖技术手段捕捉与消除碳排放。
2018年官方数据显示,加州3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交通工具。为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削减目标,加州政府已经在去年出台计划,在2035年全面禁止新的燃油车销售,到2030年实现零排放车辆保有量达到750万部。加州每年的新车销售量约在190万部左右。
但是全面淘汰燃油车,转向电动车,也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加州目前孱弱的电力系统根本无法保证如此多电动车的充电需求。按照加州政府2035年全面禁售新燃油车的目标,加州未来需要将电车保有量提升30多倍。目前加州轿车、卡车、客车和摩托车总保有量超过了3000万辆。
另一方面,在大力推动电动车销售之外,加州政府还打算逐步淘汰天然气,尤其是居民生活使用的天然气。按照加州政府数据,加州大约1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民众使用的天然气。根据加州政府空气资源署的规划,2023年加州所有新建建筑都将实现完全电气化,厨房、暖炉和热水器需求将全部改用电能。
在加州政府出台规定之前,旧金山和伯克利等城市去年就已经率先行动,禁止新建房屋连接天然气管道(餐馆除外)。但按照加州政府的环保规划,如果要彻底替代民众家庭的天然气使用,加州居民的用电量也将提升六倍,因为加州86%的家庭都在使用天然气取暖做饭。
然而,彻底禁用天然气会导致加州孱弱的电力系统更加不堪重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环境与持续性学院的一份研究显示,住房电气化改造可能会加剧加州的电力峰值负载,加大家庭的能源成本。而彻底禁用天然气可能只会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带来有限的影响。
根据加州政府的官方预计,如果2045年碳中和计划实现,加州的电力消耗量将暴涨70%。没有了燃油车,淘汰了天然气,核电前景暗淡,加州4000万民众和企业的能源与发电将完全来自于清洁能源。而现在,水力、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占加州能源结构的比重只有三分之一。
或许是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加州空气资源署又不得不承认:他们担心可再生能源新建发电量无法满足需求,为了保障居民正常的生活用电,有必要在2045年之前额外增加10千兆瓦的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这一“开倒车”的建议同样受到了环保机构的批评。
或许,未来每一次高温来袭,加州居民都会收到限制用电的警告。(文/郑峻)
好了,关于环保和民生之间:加州恳求民众限制用电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