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为什么说对低代码的争论可以停止了

2022-09-06 19:05:25来源:创业邦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创业邦的为什么说对低代码的争论可以停止了,如果您对为什么说对低代码的争论可以停止了感兴趣,请往下看。

市场是检验分歧的最好标准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作者:祝彰,编辑:赵元,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GUIDE|

■低代码是伪需求吗?

■低代码能做到普惠吗?

■低代码的发展趋势如何?

从2020年低代码盛行以来,围绕这种新的软件开发模式的争议就从来没有停下过。

主流的声音认为,低代码理论上存在的开发门槛低、易用性等特点,能够满足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大量的软件开发需求,这也是低代码迅速成为to B风口的一个关键因素。

但持相反论调的人则声称,低代码是“新瓶装旧酒”,他们质疑低代码是伪需求,同时认为低代码平台暗藏巨大的变革成本。

2021年上半年,一篇名为《“行业毒瘤”低代码》的对ThoughtWorks中国区CTO徐昊的专访文章,将质疑的声音放大到了最高,但很快,低代码厂商明道云的创始人任向辉,亲自下场以一篇《低代码不是行业毒瘤,你才是!》予以回应。

在一个新生行业或者新鲜的概念出现初期,争论和质疑必不可少,关键在于,伴随着争议的是这个赛道的没落还是跌撞前行。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低代码属于后一种。

前段时间,Mendix公司发布的一份针对中国IT专业人士的低代码行业调研报告显示:85%的中国IT决策者认为,低代码是一项其所在企业机构不容错过的趋势。

细分来看,85%的IT专业人士认为,企业对应用/软件的需求正在增加;93%的专业IT人士认同,其所在企业的软件开发速度将加快;86%的IT专业人士表示,对开发人员的需求已经达到了白热化。

这是不是意味着,关于低代码的种种争议,应该消失了?

相对客观的答案应该是,一部分讨论是时候结束了,比如低代码过去一年的行业进展,至少说明了它不是“伪需求”。

通过对过去一年低代码产业的观察,市值榜认为,重要的特点有以下三个:

第一,市场规模还在扩张,市场情绪依旧高涨。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低代码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7.5亿元,增速为72.4%,其预计未来4年行业复合增速将达到44.1%,到2025年,中国低代码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18.4亿元。

再从全球范围看,低代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Gartner的预测中,到2025年,全球将有70%的新应用将由低代码/无代码技术完成开发。

在可观的成长性面前,低代码赛道也迎来了投融资热潮。

截至今年7月,低代码市场共发生74起投融资事件,其中亿元以上融资18起。从融资轮次来看,2021年C轮以前的融资占比为83.8%,相比2016年上升了33.3%,初创企业的投融资热度仍然保持高涨。

第二,互联网大厂商加速布局低代码,且加快产品迭代。

入局的互联网大厂商主要是公有云厂商,他们在切入低代码这条赛道时,更多的是搭建低代码开发平台,集成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和开发者,让他们在平台上搭建SaaS应用,完善云应用生态圈。

目前,全球范围内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谷歌云、AWS、微软等,都推出了自家的低代码/无代码开发平台,比如钉钉的宜搭、腾讯云的微搭、华为云的AppCube。

当然,具体到布局路径和进度,厂商之间有所不同,不过相同的一点是,各家都将低代码开发,作为PaaS平台建设的重要一环。

第三,低代码落地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步一步来的,这就意味着,低代码的应用场景、深入程度,会随着全行业客户数字化的推进而不断丰富和纵深。

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越深,低代码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广,在这个过程中,产品技术会进一步积累,客户在需求侧的认知也会进一步提升,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低代码渗透率的持续走高,这是行业趋势使然。

客观来看,低代码的出现及风口的形成,迎合了中国软件产业的两个矛盾:

第一个矛盾,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传统IT业务人员的增长,难以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在系统新建、二次开发和运维方面的需求了,IT人才尤其是高级IT人才,出现了缺口;

第二个矛盾,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难以再跟上企业IT系统的更新频率和业务创新的速度了,冗长的软件开发时间会损耗企业大量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降低系统的开发效率;

由此,讨论低代码的价值,首先要看能否解决以上两个需求。

我们在上文提到,低代码有门槛低、易用性高的特点,适用人群也扩展到了更贴近业务的一线人员。在这一基础上,企业客观上不再需要所有的系统搭建都依靠IT人员来做。

举个例子,广东肇庆有一家生产手机锂电池的技术公司风华新能源,是中兴、传音、康佳背后的供应商,这家公司的规模比较大,目前有2500名员工,在肇庆、深圳、印度拥有7个厂区,2021年的营收规模达到9亿元。

2019年公司成立了专门的信息部门后,借助低代码开发,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数字化工具,既能支持在线办公,也能够适用于生产领域:

公司7个人在有限的预算下,在钉钉上借助低代码开发平台氚云开发上线了435个微应用,构建了从研发、生产到供应链以及销售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关键在于,这7个人的团队中,只有1个人懂代码,其余6人都是半路出家,主力操盘手还是一名文科生。

再比如,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内部现在有近500个人都在钉钉上进行低代码开发,但有超过90%都是业务的一线人员。

最开始公司其实并没有想到通过低代码来开发数智化系统,有一位高级工程师还自学了Python、Java、JS等编程语言,但后来发现,车间数字化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下,越来越多零散、个性化的数字化需求出现了,而全代码开发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

这种背景下,反倒是低代码的开发模式,帮助公司将需求与自主开发实现了深度融合,打造出来了可持续性的、紧跟变化的IT服务能力。

结合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低代码开发的方式,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其实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

当一线的业务人员也能够通过低代码,定制开发出更贴近需求的微应用,一方面降低了企业对IT人员的依赖;另一方面,也能够将专业的工程师从简单重复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专注复杂业务逻辑。

低代码轻、快、易上手的特征之下,也能够快速满足业务部门的个性化需求,不仅能在业务上实现效率提升,也利于企业在组织流程上做出效率优化。

但与此同时,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出现了:低代码是否能提供普惠的价值,即适合各种体量的企业使用?

低代码行业有个明显的特征,过去几年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客户结构上,中小型客户在数量上占据主要部分,但大型客户为低代码厂商带来的营收却占据一半以上。

能否深入到各行各业,帮助到各种体量的企业实现更好地数字化转型,取决于低代码平台能提供的服务有多深。

再从推动低代码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有两个驱动力尤为重要。

第一,云计算的加速普及,加大推动了全行业基础设施的上云进展;

第二,疫情影响下,迸发了广泛的数字化服务需求,加速了企业数字化的变革历程。

我们看到,在这两种外部的推动力,以及上文中所提到的基于解决企业数字化需求的、“降本增效”的内在驱动力下,低代码产业实现了高速发展,也出现了路径差异:

SaaS厂商:与自身SaaS产品强耦合,围绕SaaS应用场景进行底层开发模块的渗透,以中小型客户为主;

传统软件厂商:基于老客户应用场景进行低代码形式的产品拓展,以中大型企业为主;

大数据类厂商:基于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进行低代码平台的开发,数据采集、治理、分析能力较强;

平台厂商:一种是依靠自身生态做低代码产品,另一种则是搭建低代码聚合平台,集成多家低代码厂商,提供多元化产品。

其中,未来趋势性最强、想象力也最高的,是平台厂商。

以钉钉为例,年初的2022年发布会上,钉钉首次公开对外明确了一点——钉钉只做一件事,全面PaaS化。而所谓的“低代码革命”,可以看作是钉钉PaaS化的前奏。

接下来的5月,钉钉推出低代码聚合平台钉钉搭;10月,钉钉联合8家主流低代码厂商,成立了业界首个低代码联盟。而到了2022年,围绕钉钉的低代码定制交付服务商数量开始快速增长。

这意味着,钉钉已经形成了平台+厂商+服务商的“低代码生态圈”。

截至今年3月31日,钉钉上的生态伙伴总数超过4000家,其中包括ISV生态伙伴、硬件生态伙伴、服务商、咨询生态和交付生态伙伴。在钉钉上开发的应用数超过350万个,其中大部分是低代码应用,而60%至-70%的低代码应用是由基层业务人员开发的。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这种“平台+厂商+服务商”的生态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放大和深化低代码价值。

因为聚合后,平台生态能够通过统一服务标准、积累数据资产,再加上低代码厂商能不断与底座进行深度融合,更利于在产品能力和产品体验上进行优化。

还有一点,基于生态内丰富的合作伙伴,更容易完成经验的累积,有利于扩大低代码在垂直解决方案与场景融合上向更专业化、更深入的方向迈进。

对应到应用侧,便是能够推动下游应用场景及领域的进一步延伸:

一方面,低代码会不断从中小企业的个性化场景、中大型企业的创新应用场景、中长尾场景,向中大型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渗透,这是由需求侧的认知提升和低代码应用、服务的完善度来共同决定的;

另一方面,低代码将进一步加深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渗透,加速与实体经济的融合。

由此,低代码的普惠价值有机会更大地释放出来,助力千行百业加速数字化转型。

但是我们也要理性看到,低代码并不是万能的。

钉钉总裁叶军此前曾公开提及,行业所有to B软件的通病在于低频。低代码更多是在解决应用大量创建的问题,并不能解决应用被高频使用和应用之间互相连接的问题。

这种现状下,钉钉又提出了要做BPaaS,发布了酷应用,让业务流程能以卡片的形式在群聊中完成和被转发。

也就是说,让过去低频的业务应用被高频使用,用数据和连接器,让应用和应用之间能够链接,实现数据的价值最大化。

我们看到,以钉钉为代表的中国协同和应用开发平台在低代码上的探索,其实已经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低代码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低代码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融合、低代码产品与应用的进一步融合、低代码生态的进一步融合。

在那篇回应低代码是“毒瘤”论的文章中,明道云的创始人任向辉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我希望(低代码)这个风口快点过去......只有风口过去,APaaS才能真正主流化,传统用户开始采纳,产品变得更加成熟,纷争变得没有意义,这是IT行业几十年来不变的节奏。”

这个观点不难理解,因为风口过热容易催生泡沫,套用“Gartner技术炒作曲线”,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及发展,都会同时受到市场情绪和技术、商业这两个驱动力的影响,只不过在早期往往是前者主导,后期才是技术和商业主导。

中国低代码行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也就意味着,市场情绪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外界的判断,比如吹起过大的泡泡,或者是轮番质疑。

这也是近几年低代码行业不断被质疑的原因之一。

但随着市场不断走向理性,再加上主流玩家的推动,比如钉钉过去几年一直在做的事情,行业最终会呈现出最真实的面貌。

变化可能不会那么快就发生,但到了某个临界点,迎来的就可能是一场意料之中的爆发。

参考文献

[1]《2021年中国低代码行业短报告》,头豹研究院;

[2]《不啻微芒,造炬成阳:中国低代码行业研究报告》,艾瑞咨询;

[3]《2021年低代码现状报告(中国)》,Mendix;

[4]《化繁为简:低代码行业研究报告》,艾瑞咨询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好了,关于为什么说对低代码的争论可以停止了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