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痛点:教育录播向场景多样、部署极简迭代,如果您对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痛点:教育录播向场景多样、部署极简迭代感兴趣,请往下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北京报道 一个小众的赛道正在起伏波动的教育信息化市场中高速增长,这就是教育录播。
教育装备采购网近日在全国范围内的数据采集显示,2023年10月有54个学校录播采购项目落地,数量是上月的三倍,百万级采购项目落地17个。
近年来,如何加快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创新应用,进一步打造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愈发受到关注。
12月7日,一站式AI视频服务商百家云(NASDAQ:RTC)推出全新的教育互动录播一体机“百家云 · 超级录播”。这款产品体现了当前形势下的教育录播产品特征:场景多样、部署极简、特色功能丰富。
教育场景全面覆盖助力提质增效
早在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就提到“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提质增效;到2020年3月,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广泛开展直播式、录播式、植入式、观摩式等多样化应用的内容。
无论是K12阶段触发大量的在线教育场景,还是高职教在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中将混合式教育列为新的常态化趋势,都促进各类学校的每一间智慧教室具备线上开课的能力。
以今年10月各地落地的教育录播项目为例。教育装备采购网信息显示,中小学录播采购主要用于录播教室建设,高校和职业院校录播采购用于录播教室、实验室、实训室建设等。百万级采购项目规模集中在500万元以内,投入较大的项目有“霸州市中小学多媒体教学录播与实验室设施采购”,中标金额为476万元。
教育录播系统已从最早帮助教师录制精品课的软硬件系统,发展成实现校内及校外互动式教学,共享教学资源的最主要工具。
迪显(DISCIEN)《2022年中国教育录播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教育录播主机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长33%,销售额近34亿元,同比增长12.3%。
但目前大多数的录播产品还仅停留课堂之上,覆盖教育场景较少,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局校、家校和师生之间的不同所需。
瞄准这一需求痛点,百家云超级录播产品覆盖场景大幅延伸,目前已经覆盖互动课堂、视频会议、录播课堂、直点播平台、互动课堂、巡课监考、电子督学、空中课堂、AI学情、网校平台等十余个教育场景。
比如,具备更高扩展性,百家云智慧教育事业部总经理魏兵介绍,通过支持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带设备)的方式,将音频能力扩展,输出给钉钉、腾讯会议等第三方系统使用,让更多移动设备、信息化通道都能共同服务于课程教学。
通过支持H5、微信小程序、PSTN电话网络、平板、手机、电脑等全终端接入,录播产品便能够支持老师在教室、在家里,或者学生在家里、在教室等多种场景接入学习,并且可以进行实时互动提问,零延时体验。
再比如,将传统的录播与云视频会议模式融合,进而适用于企业协同、智慧办公等更多场景中,可以实现大规模云会议的私有化部署,从教育场景延展到金融、医疗等领域。
功能扩展的背后,是传统录播产品广泛应用了AI等新技术。
行业人士介绍,教育录播产品应用机器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后,可以对课堂师生视频、语音对话实现智能化识别提取,输出课堂师生行为分析、课堂问答识别、学生专注度等教情学情数据。通过对录播产品内置人工智能分析软件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分析并实时控制机电一体化硬件,实现IoT类的环境设备自动化控制。
智慧校园维护要求省钱又省力
随着数字化教育改革,智能硬件终端成为提升课堂质量的重要配置,但一个不可避开的问题是:教育欠发达地区学校的经费较为紧张,智慧课堂的建设往往需要持续更换、升级软硬件产品,由此给学校带来了不小的开支压力。
此外,这些地区缺乏相关技术人员,在采购设备,安装及线路搭建上都会面临不小的难题,系统和设备多而庞杂,无法统一等问题也持续让很多学校困扰。
百家云智慧教育事业部总经理魏兵介绍,百家云超级录播产品对配套的智能硬件进行了极简设计与升级,以“六合一”形式集成硬件设备,直接将显示器、POE交换机、音频处理器、导播键盘、会议终端、录播主机等六件设备合为一体。
软硬结合、一体化部署已经被看作是一种新趋势。在传统软件模式中,由于各个环节的分工不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协调沟通,而软硬件一体化,能够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以及可维护性,让产品使用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
魏兵介绍,通过功能模块化设计,整个系统更加灵活可扩展。使用者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灵活组合,方便地添加新的功能和删除不需要的功能,快速适配客户需求进行调试。
据介绍,截至目前,百家云已在全国部署超过2万间软硬件一体化智慧教室。
(作者:王峰 编辑:陈洁)
好了,关于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痛点:教育录播向场景多样、部署极简迭代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