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快评丨高铁推出静音车厢:一场对公共文明与精细服务的双向考验

2023-10-13 15:05:36来源:红星新闻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红星新闻的快评丨高铁推出静音车厢:一场对公共文明与精细服务的双向考验,如果您对快评丨高铁推出静音车厢:一场对公共文明与精细服务的双向考验感兴趣,请往下看。

是否能够真正实现静音,更取决于其间乘客的自制力如何,以及高铁管理服务的“延伸度”“创新度”如何,这其实更需要一场双向奔赴

10月13日一早,“12306推出静音车厢”登上热搜榜。铁路部门在京沪、京广、成渝高铁等部分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上设置了静音车厢,乘客在“静音车厢”需遵守多项规定,保持车厢内的安静。这一消息引发网友热议。

在火车车厢非静音甚至常有吵闹声出现的背景下,“静音车厢”的好处显而易见。它让希望保持车厢宁静、无法忍受噪音的人群,找到了一处港湾,无形中也能避免由噪音不休而引发的争端。

由于购买“静”字班次的车票是主动选择行为,因而“人以群分”效应将激发乘客在心理上的认同感、亲近感,从而愿意自觉维护车厢的正常秩序。就好比人们买了高雅艺术的观赏票,入场就会更用心地尊重优雅氛围。

当然,“静音车厢”在给乘客带来多样化选择、获得感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静音车厢”四个字,左边是“静音”,右边是“责任”,一个都不能少,否则任何一个人对“静音”规则的打破都会带来整体环境质量的下降。同时应该看到,车票紧张、随意勾选“静”字头的意外因素,都可能造成一些对“静音”并没有特别要求的乘客进入,而车厢作为“小社会”的特别语境,自然无法绝对避免人际矛盾,一旦因声音之外的因素起了争执,处置起来固然可以因循普遍而统一的规则,但“静音车厢”的生态维护,也将陷入一种尴尬的情境中。

可以想象,即便在“静音车厢”中,其他车厢出现过的问题也可能同样存在。换言之,“静音车厢”是否真能完全静音?这样的尝试会否有效,仍值得观察——比如,近年来频频引发关注的多类型“高铁纠纷”,是否在“静音车厢”就能得以避免?

无疑,是否能够真正实现静音,更取决于其间乘客的自制力如何,以及高铁管理服务的“延伸度”“创新度”如何,这其实更需要一场双向奔赴。种种情状都指向一点:“静音车厢”能否实至名归,乘客在这一车厢能否“静音”,说到底,是对公共文明、精细服务的双向考验。

事实上,围绕“车厢”这一特别场域所推出的创新之举,并非只有“静音车厢”。例如深圳等地的地铁曾推出“女士优先车厢”。数年下来,由于“女士优先车厢”的规则设置较为模糊,实际呈现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而“取消论”渐渐占据上风。据媒体最新消息,目前一些线路上的“女士优先车厢”标识牌已经不见,广播提示也未见播报。虽然“女士优先车厢”和“静音车厢”不是一回事,但两者均系为解决现实矛盾、关切乘客困境而设计,“女士优先车厢”的经验与教训值得“静音车厢”吸取。不论何种创举,不论何种语境,唯有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研判,拿出新招,才能更适应形势需要,更打动乘客内心。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举措,也没有完美的车厢,尽善尽美的车厢只可能存在于想象中。就此而言,“静音车厢”更像是一种带有先锋意味、充满诚意和张力的“实验”。既然是“实验”,那么,就应该允许其在一段时间内探索、试错、改良,毕竟,进行“实验”本身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我们才能更理性、更客观地看待“静音车厢”的表现——尤其是得失,从而与之合力渐入佳境。

要说明的是,“静音车厢”的目标并非是使一部分人“优越”“高等”起来,而是通过实打实的车厢社会“改善样本”,向全社会展示“静音”的意义、可以取得的成果,以及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作出的贡献。从这一层面来说,出于摸索、提升的“静音车厢”,值得更多期待。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好了,关于快评丨高铁推出静音车厢:一场对公共文明与精细服务的双向考验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