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器”广州银器制作技艺(荔湾):清代“威水”技艺 90后传承人锐意创新

2023-10-06 09:05:24来源:新快报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新快报的广州银器制作技艺(荔湾):清代“威水”技艺 90后传承人锐意创新,如果您对广州银器制作技艺(荔湾):清代“威水”技艺 90后传承人锐意创新感兴趣,请往下看。

2022年,广州银器制作技艺入选荔湾区第七批非遗项目,这个项目如今有点小众,可是你知道吗?金银器制作曾是广州的“大买卖”。鸦片战争以前,大量金银流入外贸大国中国,广州的匠人将其制作成金银器返销国外,获利丰厚。18世纪末至19世纪(大致为清朝中期和后期),广州成为外销银器制作的中心,“打银”也成为非常热门的技艺。

出生于1990年的张胜作为新生代传承人,在吸纳前人工艺的基础上,为银器加入更多丰富元素,荔枝、芭蕉叶、木棉花……以类似于珐琅和广绣的造型出现在银器上。他的目标是“将具有岭南特色的风物尽可能多地在银器上展示出来”。

广州银器威水史离不开十三行

广州银器制作技艺有多“威水”?这得从清末十三行的金银器外销说起。

广州市荔湾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谢德明介绍,西汉南越王墓曾出土上百件金银器,证明广州很早就有金银器制作技艺。到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广州成为外销银器制作的中心,广州集中了全国的优秀银匠,大批量制造外销银器,销往所有西方国家。

“当时,外销银器店铺主要集中在十三行商馆区的同文街、靖远街及河南花地一带,形成了一个以外销银器为主的‘银器市场’。在广州的银匠掌握着当时最先进的银器制作技艺,并吸纳西方审美标准,使广州银器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器型、纹样都更加丰富,由此形成了具有广州特色的金银细工工艺。”谢德明说,广州银器是近代中国银器制作的标志之一。

随后,十三行消失了,但广州银器制作一直世代延续,在华林玉器市场、长寿路、芳村有很多银器制作工坊,从事银器销售的人多达数千人。“现在,广州银匠面对的是全国乃至全球的银器订购需求。虽然银器比较小众,但很受欢迎。”谢德明说。

传承人:对打银保持敬畏之心

出生于1990年的张胜是广州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他受家庭影响,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打银工艺。

“我从小就接触到打银,但小时候只是觉得好玩,后来在参观广东省博物馆、陈家祠博物馆时,看到广州出品的银壶,高超精湛的技艺让我惊叹不已,决心学习广州银器制作技艺。”2012年大学毕业后,张胜在荔湾区芳村拜龙超健为师学习银器制作技艺,后又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段六一、母柄林学习。

“一看就会,一学就废。”张胜说,师傅告诫他,打银看起来简单,要制作精美却不简单,希望他对手工艺保持敬畏之心。所以他记得做手艺要保持谦卑,特别注意细节。“这么多年我保持着一个习惯:在制作银器前先擦干净工具。虽然赚钱不多,但绝不偷工减料”。

“每一件精美的银器都经过了绘稿、敲打、锤纹、錾刻、精雕、敲打、修边、打磨、安装等工序,每个程序都离不开手工匠人的精雕细琢和全心投入。”张胜说。

银器色彩艳丽

制作进入2.0版本

“广州银器制作技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在内容上以岭南的瓜果为主,有荔枝、龙眼、木棉花、芭蕉叶等;在工艺上,广州银器结合了广彩、广绣、珐琅等手法,特征是流光溢彩、工艺精湛。”张胜拿起一件水缸银器,向新快报记者展示银器上的荔枝工艺。鲜红色的荔枝、碧绿的枝叶浮现在银罐上,与以往银器是纯银色相比,他将如今艳丽的银器称为“2.0版本”。

2022年,广州银器制作技艺入选荔湾区第七批非遗项目,张胜作为该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他培养了两名徒弟,分别是出生于1986年的王大清和1995年出生的陶德龙,他们都能独自制作出精美的广式银器茶具。

谈及广州银器制作技艺的知晓度,张胜认为,受限于银器的消费人群,该非遗项目的知晓度并不高。张胜将银器引入年轻人欢迎的产品上,如可乐杯、咖啡杯、配饰、酒瓶等。“我们通过做直播,也希望有机会多走出去,比如走进校园。但由于银器制作过程需要用到火烤,因此在展示上存在一定难度,接下来考虑从制作书签、篆刻名字入手,让年轻人对广州银器制作技艺这项非遗有所了解。”

好了,关于广州银器制作技艺(荔湾):清代“威水”技艺 90后传承人锐意创新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