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PingWest品玩的搭载“独家黑科技”的索尼Xperia 1 V能干过小米13U吗?,如果您对搭载“独家黑科技”的索尼Xperia 1 V能干过小米13U吗?感兴趣,请往下看。
摄影圈有个老话,底大一级压死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机传感器面积越大成像越好。这是因为传感器面积越大,单位像素面积就越大,每个像素可以获取的光线和信息更多,成像就会更细腻,同时信噪比更高,噪点少。
相机不受体积限制,传感器面积可以放飞自我。 图源:网络对于手机来说,虽然这两年大家一直在追求“大底”,但最大的也就只有1英寸水平。手机的内部结构寸土寸金,1英寸的相机模组已经足够臃肿了,传感器面积接近物理极限,如果再提升,就会对设计制造、日常携带使用造成巨大的挑战。
那么在传感器面积达到极限后,如何再提升手机成像呢?
从我们最近测试的手机来看,似乎索尼最有“话语权”。
索尼在两年前提出了双层晶体管像素堆叠式CMOS图像传感器技术,简单来讲就是在CMOS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优化设计提升画质。
图源:网络该技术有两个改进:
一是通过新的堆叠技术,改进CMOS基片设计,将光电二极管和像素晶体管按照“乐高”叠层形式摆放,这样就能让使饱和信号量相比于传统图像传感器增加约一倍,进而扩大动态范围。
二是增加放大晶体管尺寸、增加光电二极管容量,提升光线信息量,实现降低噪点的目的。
在首款搭载双层晶体管像素堆叠式CMOS图像传感器技术的Xperia 1 V上,索尼给出了噪点控制提升2倍,画质媲美全画幅相机的评价。
那究竟这项技术能否实现影像突破呢?为验证现阶段新技术能否实现影像突破,前几天我就带着Xperia 1 V和拥有1英寸大底的小米13 Ultra,又双叒叕来到了环球影城。
我们先简单看下参数,索尼Xperia 1 V的主摄传感器尺寸为1 /1.35英寸,两颗副摄为1/2.5英寸超广角镜头和1/3.5英寸长焦镜头。它“小巧”的影像模组和小米13Ultra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2023年摄像头如此平坦的影像旗舰,一只手就数得过来。
小米13U 您瞧瞧这天,多蓝多通透,建议白天一定要设置为徕卡鲜艳
索尼Xperia 1 V 的默认色彩模式比较平淡,画面表现不太通透。
先来一组白天样张对比,两款产品解析力都没什么问题,即使100%放大细节也可以保证清晰。区别在于后期处理,小米画面通透明亮,而索尼有些偏暗。
单从视觉角度看,小米13Ultra的确更讨好眼球。
小米13U
小米13U
索尼Xperia 1 V 这个湖面色彩过于“宝石绿”了,整体还是有些偏黄
索尼Xperia 1 V
同样的问题也在这组样张上出现,在解析力方面两者不分胜负,放大后也是如此。但颜色上小米天空的蓝色更佳纯净,索尼的绿色明显溢出,并且画面出现泛黄显旧的情况。
虽然小米的徕卡风格色彩一直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单独从这组样张来看,小米的【徕卡鲜艳】色彩居然要比索尼的默认模式还要准确。在白天光线充足环境下,索尼明显偏黄,希望索尼后期可以通过固件升级来解决白平衡问题。
小米13U
索尼Xperia 1 V
在花车巡游抓拍中也出现类似的颜色问题,虽然小米色彩更丰富,但颜色表现不是每次都准确,比如将黄昏阳光渲染成了白色,色彩饱和度也比现实要高。如果是以直出分享为主,还是小米的调色会更讨好眼球。
小米13U 这张逆光黄昏拍摄场景,小米后期处理得不错,暗部细节较出众。
索尼Xperia 1 V 这种逆光拍摄场景,对索尼来讲真的辛苦了,画面过暗,没有任何后期“算”的过程。
黄昏的逆光场景处理上,虽然两张照片是在同一时间拍摄的,但成片仿佛呈现出了两个时间。这要是别人不知道的话,还以为索尼是在半小时后拍的呢。
小米13U 放大看看,涂抹感不严重,画质还算清晰。
索尼Xperia 1 V 有比较多的涂抹感,而且可以看到,字体边框也变得很模糊,缺少“计算摄影”中锐度处理
当画面放大后,采用大底的小米13 Ultra画面更佳清晰,而索尼则出现了涂抹感。
这样的光线下索尼表现有失旗舰水准,个人觉得与硬件结构无关,大概率还是索尼的软件调教不成熟导致的。
小米13U 夜景色彩比较一般
小米13U
索尼Xperia 1 V 大法在夜景中的色彩表现,就像是开了“滤镜大会”色彩非常浓郁
索尼Xperia 1 V 这张色彩饱和度过高,画面过于艳丽
夜景样张中,我挑选了两组有代表性的大光比场景。
首先是大光比场景,两者的整体色彩还原都比较到位,饱和度高,直接发朋友圈完全够用。暗部处理上,两张照片天空暗部纯净度都达到了旗舰应该有的水平,噪点控制也不错,放大照片甚至能够看到天上的星星。
而灯光部分,两款产品的表现就很有意思了。图1中小米对高光压制不到位,丢失了细节,而图2场景下,又出现过分压制高光,灯光都出现了“阴影”,简直是两个极端。
索尼这边则刚好相反,图1高光压制到位,细节和层次感呈现不错,图2则没控制高光,但色彩过于艳丽,有些失真,但整体的氛围感还是要比小米强上不少。
小米13U 在暗光场景下,画面过暗,下方还出现了暗角,整体观感并不通透
索尼Xperia 1 V 差点就把黑天拍成白天,不过整体色彩还原还是很准确的,白平衡还原较为准确。
最后在微光下的夜景对比,我将两部手机都打开了夜景模式,手持进行长曝光。
在解析力方面,两款手机都是“能看”但绝不优秀的水平,植物涂抹感严重,石头的纹理还原也有限,由此可见就算是1英寸的CMOS也难以应付这样的极限弱光场景。
颜色上,小米的渲染偏离了实际,白平衡有严重偏移,照片整体偏蓝。而索尼的对植物的还原还算得上是真实状态,在弱光色彩表现方面,索尼终于反超了一次。
总的来看,索尼Xperia 1 V用1 /1.35英寸的CMOS与1英寸的小米13 Ultra比还是有些差距,虽然说索尼凭借75%的面积实现了1英寸CMOS 85%的解析力,并且在暗光下能够呈现丰富细节,但影像的最终表现还是需要综合系统,索尼Xperia 1 V虽然硬件够用了,在色彩调教和软件优化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Xperia 1 V是索尼搭载双层晶体管像素堆叠式CMOS落地的首款产品,它的意义不在于攀登影像巅峰。而是告诉大家,在移动影像领域,除了被大家熟知的“一英寸”底儿外,还可以通过新技术,来提升小CMOS的画质表现,让用户不用再拿着和“卡片机”一样厚度是手机出街。
这两台影像旗舰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都算不上完美:
索尼Xperia 1 V在白天拍摄后的成片画面过暗,对比度过高,总感觉像套了一层奇怪的滤镜。而在拍摄过程中从按下快门到最终成片仍然需要几秒钟的计算等待时间,并且在进入相册查询时也会偶尔会遇到加载的情况,比较影响体验,并没有小米13U即拍即得的“速度感”。
而小米13Ultra虽然在成片速度和色彩准确性上要比索尼Xperia 1 V强不少,但手机自身将近半斤的重量真的非常影像长时间拍摄时的体验,想要画质和便携“兼得”,在目前来看仍然有一定距离。
好了,关于搭载“独家黑科技”的索尼Xperia 1 V能干过小米13U吗?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