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红星新闻的建议停止使用非糖甜味剂?世卫组织没这么说,如果您对建议停止使用非糖甜味剂?世卫组织没这么说感兴趣,请往下看。
红星资本局5月23日消息,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官网发布一则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
↑截图自世卫组织官网指南发布后,有解读称非糖甜味剂有害、世卫组织建议停止使用无糖甜味剂。红星资本局查阅指南原文发现,此解读并不准确,世卫组织强调,指南中的“干预”是不建议将非糖甜味剂纳入饮食,因为可将此视为一种饮食目标,而不是具体的干预措施。
“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可能存在潜在不良影响”
但并非建议停止使用
非糖甜味剂属于食品添加剂,是代糖的一种。按照世卫组织的定义,非糖甜味剂是不属于糖类的非营养性甜味剂,常见的非糖甜味剂包括安赛蜜、阿斯巴甜、爱德万甜、纽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和甜菊糖衍生物等。
但代糖并不全是非糖甜味剂,世卫组织没有将低热量糖和糖醇纳入非糖甜味剂范畴,理由是这些糖或糖衍生物含有卡路里。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告诉红星资本局,“指南提到的这些非糖甜味剂,确实经常在无糖饮料、糖果、糕点、口香糖中发现其身影。指南会加快非糖甜味剂向功能甜味剂升级换代的步伐。”
这份指南中最具讨论性的部分在于,世卫组织给出结论,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可能存在潜在的不良影响,例如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成人死亡率的风险。
指南发布后,有解读称非糖甜味剂有害、世卫组织建议停止使用无糖甜味剂,甚至给出人造糖不如天然糖的论断。但这些解读并不准确。红星资本局查阅指南原文发现,谈及结论依据时,世卫组织的表述是“该建议是基于整体低确定性证据”(The recommendation is based on evidence of low certainty overall)。
↑截图自世卫组织官网世卫组织还指出,证据的总体确定性被评估为低,并且是基于在前瞻性队列研究中观察到的使用非糖甜味剂对优先健康结果的不良影响,这些研究被单独评估为具有非常低到低的证据确定性(very low to low certainty of evidence)。而在表达结论上,世卫组织也使用了“可能”“潜在”等字眼。
此外,指南没有提出要禁止非糖甜味剂的使用。世卫组织强调,指南中的“干预”是不建议将非糖甜味剂纳入饮食,因为可将此视为一种饮食目标,而不是具体的干预措施。
天然糖和人造糖都不能“减肥”
朱毅告诉红星资本局,“首先要明确的是,世卫组织此次指南,旨在提醒不要靠非糖甜味剂来减肥。指南并没质疑非糖甜味剂的安全性,而是对非糖甜味剂较大食用量的人群进行健康风险预警。”
人造糖与天然糖孰优,不在世卫组织指南讨论的范围。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向红星资本局表示,“世卫组织说的其实是代糖不是以前说的那么好,所以代糖也应该少吃,并没有去比较代糖与相同甜度的糖之间,哪一个对健康影响更大。简单说,世卫组织是让大家尽量减少甜味食物,而没有探讨‘如果你就是需要甜味,那么代糖和糖哪个好一些’的问题。”
云无心还表示,“为了健康,应该减少摄入甜的食物和饮料。在此基础上,如果还想吃甜的,甜味剂是比相同甜度的糖更好的选择。”
指南发布后,国际甜味剂协会做出回应称,不承认低/无热量甜味剂在减少糖和热量摄入以及帮助控制体重方面的作用是对公共健康的损害,并对世卫组织的结论主要基于观察性研究的低确定性证据感到失望,这些研究极有可能出现反向因果关系。
对于甜味剂的使用,国内也已有共识。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等机构发布的《食品甜味剂科学共识(2022)》,我国对包含甜味剂在内的食品添加剂实行严格的上市前审批制度,基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和我国食品行业实际需求,制定甜味剂允许使用的食品类别和最大使用量。食品生产企业按照相关规定,科学、合理地使用甜味剂是安全的。
该文件点明,在膳食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以甜味剂替代添加糖可以减少能量摄入,但体重管理取决于总能量平衡,而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甜味剂上,甜味剂不是减肥药,不应夸大它的作用。
红星新闻记者 俞瑶 实习记者 胡安墉
编辑 余冬梅
好了,关于建议停止使用非糖甜味剂?世卫组织没这么说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