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新快报的考古工地:探秘历史,寄托乡愁,如果您对考古工地:探秘历史,寄托乡愁感兴趣,请往下看。
开拓、创新,有源头滋养。
土地、乡间,在悠长岁月中,成为社会与个人相通的心安之地。
2023年五一长假期间,记者走访了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部分考古发掘工地。在这里,知识经济赋能一座“城”——中新广州知识城正在崛起。伴随着黄埔的繁荣发展,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努力和辛勤耕耘,黄埔区的考古工作,也成绩斐然,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特别是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片区,陆续发现了茶岭、甘草岭、沙岭、榄园岭、陂头岭等一大批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考古遗址。
而且,自2016年以来,当年部分村民也持续参与到考古发掘工作中。他们中的很多人,已在城市化进程中,享受到了土地红利,“家中分了几套房”,但依旧“闲不住”,很多人深深爱上了“在从前自己地头做考古发掘”的这份“工”,也不太在意薪酬。
所求为何?用他们的话来说,是像从前一样和大家一起干活,“开心”;是真正闲不下来;也是对脚下这片故土更多的好奇和探索。
每天早上七点,他们换上还沾着泥点的布鞋,从光鲜亮丽的高层花园小区走出,有的步行,有的骑小电驴,来到从前种树、种田的地头,一样地抡起锄头,不同的是,从前他们挖掘采摘当季的收成,如今他们探秘千年前的“传承”源流。
工作时挥汗如雨,停歇时互聊家常。他们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了,从前这土里长出了维持温饱的粮食,现今这土里,有自己亲手发掘出的光荣历史。
“这比我整天待在高楼里强多了!”他们说。而规律的、如今已强度不大的劳作,给了他们健壮。那些明显敏捷于小区内躬身带娃同龄人的举止,是“土地”给予他们的能量。
在大城市乡村城镇化浪潮加速发展的当下,考古工地在某种程度上,不经意地提供了一个增强社区凝聚力、寄托乡愁的平台。
在此,我们呈现了当地工人在黄埔考古工地劳作生活的纪实,部分在这个劳动节拍摄的图片,记录了考古给予当地村民和土地再次“亲密接触”的那些瞬间。
而更多的考古发掘照片,则展现了这颗粤港澳大湾区“湾顶明珠”的深厚文化底蕴。
【链接】
●一支考古发掘队的组成
发掘一处遗址,通常是多人的集体行动,需要认真组织。一支考古发掘队,通常由如下人员构成:
总负责人,也被叫做项目负责人或领队,由具有国家文物局颁发领队资格证书的考古学家出任,并在本项目中得到国家文物局的领队任命。
队员通常有两种人员,一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考古专业学历,且有田野发掘能力和经验的考古工作人员若干,一为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技术人员。
工人,按照现在的通行做法,考古队还会聘请一些当地的村民作为临时工人,在发掘现场承担一些重体力劳动。
此外,考古队还需联系相关学科专家和文物保护机构专家,视发掘进程需要,来现场帮助工作。
●考古发掘的作业方法
一、探方(沟)是发掘作业的工作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每个探方(沟)的发掘。
二、考古发掘一般采用探方法。探方应留隔梁和关键柱。需要了解遗存堆积层位和结构时,可采用探沟解剖。
(【链接】部分的文字资料来自赵辉、张海、秦岭著《田野考古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第1版;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文物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本版图片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除署名外。
好了,关于考古工地:探秘历史,寄托乡愁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