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媒体滚动的上海:打造创新成果“原产地”,如果您对上海:打造创新成果“原产地”感兴趣,请往下看。
随着两款抗新冠病毒创新药先诺欣、民得维附条件获批上市,上海医药企业的产能开始爬坡。
“过去3年,为了尽快研发出抗新冠病毒药物,科研机构、制药企业携手合作,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拼尽全力‘往前赶’,完成了多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沈敬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诸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均源自上海。
成绩属于过去。如今,上海正在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继续当好排头兵、先行者,利用科技创新探索高质量发展的“上海路径”。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张江科学城是上海建设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大科学装置,是科技创新中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位于张江科学城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以下简称上海光源)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大科学装置之一。
“泽布替尼是第一个在美获批上市的中国本土自主研发抗癌药。作为一款基于结构设计的药物,其研制过程中所有分子结合的结构数据都是通过上海光源获得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儒新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包括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在内的14个在建、在用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都位于上海。
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李政道研究所、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正在集聚发展。上海已经构建起以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顶尖创新人才为支撑的基础研究“金三角”。
“科技创新要实现领跑,从根本上来说,就要在各个学科领域‘种’出自己的原始创新之树,去‘摘’自己树上的科学果实。”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表示。
2023年上海将聚焦“全过程创新”,从多维度着手,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全力推动在沪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水平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等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前瞻布局可形成新赛道风口点的颠覆性技术,加快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表示。
助力新兴产业跑出“加速度”
如今,上海正加快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点突破和跨越,努力打造创新成果“原产地”。
上海市市长龚正表示,过去5年,上海发展新动能加速壮大。上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2万家、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达4942家,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新兴产业是上海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硬支撑。“上海将聚焦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布局和发展,努力构建着眼未来的‘3+6’新型产业体系,即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重点产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表示。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过去5年,上海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17年的30.8%提高到42%左右,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4万亿元。
想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就要积极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2023年1月,上海已经签约重点产业项目160多个、总投资1000亿元,新开工重点产业项目60多个、总投资额超700亿元。数字经济、元宇宙、细胞治疗等新兴产业领域成为新增的投资重点。
“上海将瞄准健康、智能、能源、空间、材料五大未来产业领域、16个赛道展开布局,矢志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吴金城表示。
新兴产业的壮大,还离不开创新生态的加持。
前不久,费斯托AX创新中心等18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正式授牌,浦东新区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总量达到65家。
依托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中小企业也能够与大型企业一起创新。
“这些跨国巨头、国内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将凭借自身技术实力、链接创新资源,扶持本土创新势力,以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打造开放式创新生态圈。”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任李慧表示。
推出具有影响力的“上海方案”
作为上海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稳定器”,浦东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春节后发布的“浦东人才25条”等一揽子人才新政策,明确浦东将率先打造“国际人才发展引领区”。
除此之外,上海先后发布和推进了“科创22条”、科改“25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一系列改革政策和试点工作,为实现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上海还设立了技术转移专业岗位,为相关人才提供晋升通道,通过放权和制度松绑,打破科研人员的绩效“天花板”。
除了进行制度创新之外,上海还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高地。
聚焦科研领域“从0到1”的原始创新,自2021年起,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并取得成效。
上海不仅有“基础研究特区”,还有“大零号湾”。2015年,创新创业集聚区“零号湾”启动建设,经过不断发展,最初的“零号湾”实现“从0到1”的跨越,成为“大零号湾”。其入选科技部、教育部“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名单,成为具有完整创业服务平台的科创集聚区。
2月27日,上海制定并正式发布了《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大零号湾”建设升级,将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等一批重大科研计划项目。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透露,已经有60余家该校师生创办的企业入驻了“大零号湾”,总估值超过500亿元,其中估值超过两亿元的企业有29家。
记者了解到,在国务院已经批复的两批36条可复制推广的举措中,有9条为上海经验,占总数的1/4。上海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国企创新、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9个领域,先后发布了超过70个地方配套政策,涉及170多项改革举措。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的重要任务之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是上海重点发展的高科技领域,涉及这些领域的“上海方案”已由国务院批准实施。
未来,上海将继续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并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好了,关于上海:打造创新成果“原产地”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