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极客公园的2030 年最了不起的中国创业者,会是什么样?,如果您对2030 年最了不起的中国创业者,会是什么样?感兴趣,请往下看。
中国市场给了一代创业者伟大的摇篮,但整个世界才是企业家精神的「高边疆」。
文 | 张鹏
如果让我挑选 2022 年最难忘的瞬间,我会清楚地记住 2022 年 9 月 4 日那个晚上。
我和出门问问的李志飞,还有松果出行的翟光龙这两位创业者朋友,从北京飞广州,终于在广州白云机场旁边的酒店里找了个吃饭的地方坐下来。我们都准备抓紧吃两口就回去睡觉,第二天还要赶早班飞机去海外做调研。
那时疫情管控还很严格,整个餐厅冷冷清清,只有我们一桌。想想明天的辗转出关和长时间飞行,再想想出去没几天回来却要 7+3 隔离,心情多少有点低迷。
这两位都是极客公园前沿社的会员,也都是独角兽级别公司的创始人,过去几年我们一起去全球探寻过很多知名学府和世界级企业,那些在全球自由穿梭,没有什么不敢于去思考和触摸的时光,似乎一转眼就没了。
看着冷清的饭桌,我忍不住想活跃下气氛,就问他们,
「两位最近在思考什么有意思的问题吗?说出来一起挠挠头?」
于是话题从「疫情何时终结」、「这几年被堵在上市的临门一脚损失了多少成本」开始,一路信马由缰越来越鸡毛蒜皮。突然,翟光龙问道:
「你们说,如果穿越到 2030 年,那么这些年里会最终会被记住的、留下了不起成就的中国创业者,身上会有什么特质呢?」
哎!我一拍大腿,「这真是一个好问题!」
这太企业家精神了,这让我脑神经跟被电击了一把似的,无比振奋!这个问题,不仅让我在接下来的海外旅程中不断思考,甚至,之后的几个月里我都在不断尝试升级自己的答案。
今天是 2023 年第一天,特别适合吹个「起床号」——「召回」些逝去的野心和创业者的精神!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
01
伟大的挑战,
才可能有「伟大的成就」
时代的变化,疫情的鞭打,三年来,我观察到身边很多创业者朋友都经历了剧烈的心理变化。
从 2020 年面对疫情的不确定和互联网热潮消退时的「肾上腺极速分泌」,努力用「最快的反应速度」、以「最小资源」做「最大努力」抓紧应对甚至想跨越时代。
再到 2021 年,一度感觉抗疫胜利在望、商业经营甚至有点全面恢复,一点点的希望让大家开始有了点「野心」,为 2022 年展开更大的想象。
然后到了 2022……好吧,对很多人来说,这可能是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客观复盘时发现:折腾可能不如躺平好的一年。
3 年来,时代变了,创业者比谁都更积极应对,但这种所谓的应对非常消耗心力。不是因为这些问题太难,正是因为它们不够难——这些降本增效、闪转腾挪、低调求生的问题,距离那个昂扬时代的「企业家精神」越来越远。中国创业者们曾经面对那些看似「不可能」难题时候的野心、信心被打得支离破碎,只剩下「柴米油盐」甚至「鸡毛蒜皮」了。
世道艰难的时候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这无可厚非。但如果接下来一直到 2030 年,中国创业者一直是这种状态,很难想像有什么配得上「伟大成就」的东西会诞生。过去几年的现实教会了创业者在技术和商业的逻辑之外,要更关注「人间的逻辑」。但人类历史上每一代杰出创业者的「伟大成就」,哪个不是来自「不服」、「不安分」、「主观改变客观」,甚至最终助推了更大的「人间的逻辑」之进步呢?
回想 2022 年,那些让我觉得「元气满满」的瞬间,其实都来自于和创业者交流中看到的那种特别朴素,但是又特别闪亮的「企业家精神」。
比如一位前沿社里年轻的 SaaS 创业者,算是这几年国内赛道里的「当红小生」,2022 年中有一次我去见他,聊着怎么聪明地应对时代变化,甚至趁着环境不好抄底一些优秀人才之类的话题,他突然顿了顿,特别平静地说了自己接下来会把产品定义团队放到美国,自己可能也要花很多时间在海外了。因为不这样是不可能真正拿下这个「高维市场」的。
「拿不下美国(市场),这件事又有啥意义呢?」他说,「我算了算,未来五年我们一年在国内做个 5-6 个亿营收没有难度,但是我们的美国对标公司的目标可是 5 年后做到一年 50 亿美金啊……」
按照实用主义的逻辑,他的公司 5 年后做个 5、6 亿营收,上个科创板不好吗?但当他平淡地说着这些决定时,都是理科生特有的超强逻辑推理,甚至根本不是在愉快畅想,而是在认真地分析着可能的风险和代价,但那个瞬间,我觉着这个兄弟浑身都在发光!
世界总是会倾尽全力拉你一起「差不多就行了」,但优秀创业者的第一能力,就是心里默默说一句「滚!」
所以,到 2030 年,最了不起的中国创业者会是谁?他们的伟大成就会是什么?——这真的是 2023 年的第一天,应该被抛出来的好问题!
它足够远,因为还有 8 个整年,将近 3000 天的时间去揭晓;它也足够近,因为大概率这些称得上伟大的人和事情,今天已经在路上了——至少,他们一定已经找到他们要去面对的「伟大挑战」,而只有伟大的挑战,才会有伟大的成就!
02
控制「沉没成本」,
是建设更复杂系统的关键
推理下到 2030 年最了不起的中国创业者会是什么样,可能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对「沉没成本」的控制能力。
今天在中国市场上,通过一些快速的「Feature 创新」、「大力出奇迹」等粗犷模式,就能快速撕开结构性机会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任何一个还被看好的赛道,无论是企业服务、半导体、新能源、还是元宇宙……仔细一琢磨,都是看不到尽头的复杂系统问题,就算某个东西的未来无比确定,但眼前都需要一步一步去验证、匹配和解决一个个细节问题。想快它也快不了,甚至稍微激进一点、就会有大量沉没成本发生。
比如前段时间我通过和 Pico 的周宏伟深入交流,终于理解了为什么 VR 领域扎克伯格的 Meta 转型撞头撞地如此狼狈。小扎对 VR 领域未来的价值判断其实没错,但是这个进程本身需要极强的耐心和纪律性,就是要一代一代硬件逐步迭代,然后靠一个一个应用和内容去逐渐点亮,脱离实际的「主观意愿」想强行提速,最终带来的都是巨大的沉没成本。而强大如 Facebook 也承载不了这样代价。
换句话说,长期主义根本不是一种追求,而是一种极难获得的能力。这个时代的创业者要获得「伟大成果」的背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比上一个时代更高的沉没成本风险。能否有效评估和有效驾驭,决定了其能否从上个时代所考验的「收割」能力,变成这个时代考验的「建设」能力。
我有个 40 多岁的创业者朋友,前几年重新出山在东南亚围绕企业服务创业。他说自己第一年其实就做成了一个客户,虽然这一个客户带来的收入不值得一提,但收获却是里程碑级别的,因为与这个客户磨产品的过程意义重大,他把这当做一种「能力认证」,因为不经历这么个看起来缓慢的过程,他在海外市场就不可能有真正完整颗粒度的认知。而在海外市场做 to B,对他这样的中国创业者就是个「全新的复杂系统」,不能想当然和没耐心。这个时候他历史经验带来的纪律性,甚至是扛住一年的基础资源和成熟心力,都很微妙地在起作用。
对于很多在上一个十年「中国经济顺风盘」里还没过瘾的 30-40 岁这一代创业者,接下来 7-8 年只要心态对,这种逆风盘看起来其实更利于他们发挥。
03
Born Global
from Day One
毫无疑问,这个时代能在全球去最合理调配资源,同时可以在全球市场释放价值的创业者,他的胜率才是最高的。这个道理简单到不需要去论证,但是又难到很多人根本不愿意去实践。
2022 年国内创业者面对「出海」这件事经历了一大波精神上的「潮起潮落」,看起来很热闹,看起来大家都在谈论,但真正想明白了、下了决心的少之又少。
很多时候大家只是去了新加坡一趟,到国外市场转了 2 个月,甚至去听了几次「出海知识分享」,关注了几篇写出海内容的文章……这些动作最终的意义可能只是一种焦虑下的安慰剂。那些觉得只做国内不行,一定要在全球更自由地创造价值的决心,很快就被国内环境猝不及防的变化和被动的内卷给覆盖了。
确实,中国创业者走向全球创造价值,是个听起来很刺激,但也有无数借口不这么干的事情。比如前不久我和声网的创始人赵斌还专门探讨了这个话题:「今天的世界正越来越割裂,在逆全球化的暗流下,走向全球真的是个好时机吗?」
「表面上看,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两个进程正在同时发生,但你会发现背后的驱动力截然不同。」赵斌这样说道,「逆全球化的动力,是地缘政治的阶段性冲突;而全球化背后的动力,是通过全球大范围的经济流动,有效地组织资源、提升效率、创造繁荣,背后是人类的基本经济规律。」
其实中国的创业者是有些自带优势的。过去 20 年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大潮,早就深刻影响了中国几代创业者。今天的 80、90、00 后们,都亲身见识过中国互联网创业的热潮,看到过一代又一代新生公司的崛起,体验过技术变化催生的众多产业再造。这种生于「高速系统」的见识和思维,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吃过见过」。全世界,也就只有中国和美国能批量诞生这种「创新好坯子」。
「中国创业者的见识和追求,是很宝贵的天生优势,但放下中国市场的固有模式和经验主义又是必须过的第一关」当年曾经投资了美团,然后 2018 年开始聚焦东南亚投资,已经颇有斩获的 ATM Capital 创始合伙人屈田这样说道。
他觉得对于中国的创业者来说,今天的核心问题已经不是应不应该思考「全球化」、要不要追求全球调配资源和全球创造价值,而是如何更有效率的拿到通往全球化决策的充分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颗粒度够不够细,能不能给你带来正确的决策和方法的问题。
2022 年,这也曾经是很困扰我的问题,过去天天在中国市场陪伴创业者成长,如今确实对全球市场突然出现了焦虑感。而且,即便我扔下公司出去信马由缰跑 3 个月,但个体能够直接接触的信息仍是随机且有限,大概率取决于身边朋友的推荐和恰好遇到的社交场合获得的感性认知。这些信息难免大多宏观且感性,缺乏结构性和系统性。
后来我干脆换了个更有纪律性的方法:从美国、欧洲、南美、中东、东南亚五个区域市场里,在硬件、互联网软件、企业服务、电商和消费品这个五个活跃赛道上,交叉找到 30 个已经在海外实践的创业者、投资人,进行更加目标明确的、低颗粒度的交流。我觉得这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自己拿到一张相对客观的「世界地图」。
这个想法解决了我自己的焦虑,最终也变成了极客公园团队与一群已经走出去的创业者,一起绘制这张「航海图」的完整计划。我们准备通过这个 Global Ready Program,构建一个生生不息,也不断更新的「全息地图」,来帮助创业者真正拿到「全球视角」,支持他们做出更明确的决策,想清楚在全球市场应该做的到底是什么事情。
和我们一起绘制这张「航海图」的合作伙伴中,有耕耘全球市场多年的实战派先驱,如消费电子领域出海的先行者安克创新创始人& CEO 阳萌,新加坡独角兽领创集团联合创始人& CEO 寿栋;有专注于全球市场的资深投资人,如 ATM Capital 创始合伙人屈田,高榕资本投资合伙人刘新华;也有在东南亚已经扎根 3 年的 WIZ.AI 董事长陆剑锋,以及「一路向前,直到找到了一片新大海」的 VIPKID 创始人米雯娟……我很期待和他们一起回到走向世界的真实过程里,回到那些决策的具体细节里。
我期待在 Global Ready Program 中,创业者将在全球化实战派先驱们的陪伴下,每一季,都能近距离吸收 20+ 优秀创业者的实战案例和 40+ 小时的社区共创讨论。他们也永远可以在未来的每一季,都和生生不息的更多社区成员一起共同成长。在做决策的时候,在真的迈出「全球化」步伐的时候,已经不是一个人的「信仰之跃」,而是一群力量的「结伴而行」。
如果你也是希望不只是在家门口
「差不多就行了」,
也是想在世界地图上「撒点野」的家伙,
一起来分享和共创这张地图,
一起来 Rock&Roll!
再最后说一点吧:我非常确定的相信,到 2030 年,会被历史记住的中国创业者所创造的价值一定不只是来自于中国市场。在全球这个更加复杂,更加未知,但是也更加没有天花板的「高边疆」里,才是企业家精神最值得释放更大价值的地方。
今天我们还无法判断这些了不起的中国创业者具体来自哪个赛道?是男是女?是新生代还是老江湖?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他们一定没有被现实「调教」成精致的生意人,不管别人把他们叫做什么,他们骨子里肯定要有点「糙」、有点「野」,对得起「企业家精神」这几个字。
在 2023 年的第一天,每个想创业、在创业的人,都不妨带着这个问题向远方的 2030 眺望一下,给自己吹起一支新年的号角!
好了,关于2030 年最了不起的中国创业者,会是什么样?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